湖南13岁学生被班主任打肿脸:“负激励”是教育毒瘤 日前,湖南一学生因倒垃圾发出声响,被班体罚,导致学生脸被扇肿。 其实,类似的现象并不新鲜,不管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是老师对学生教育,体罚都是一个普遍现象。 尽管“棍棒教育”传承了几千年,但站在今天的角度,以更客观的角度和科学精神重新去审视它,却往往是弊大于利。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决定个人行为的,是不同的外部刺激。外部刺激又大体可以分为正激励(类似于奖赏)和负激励(类似于惩罚)。 不管是意识还是潜意识,人类都趋向于趋利避害。因此,正激励能够增强人们的行为。如给予刻苦学习的学生奖赏,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更刻苦,顺着这个方向引导,学生将会形成刻苦学习的习惯。 类似的,负激励能够终止人们的行为。如给予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惩罚,他们一般会按时完成。但是,假如惩罚的威慑不在(老师不在或者忘记了惩罚),那么学生马上就不按时了。 总之,只有正激励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负激励只能终止不良行为。所以,当使用负激励终止行为后,就应该立即给予正激励引导学生回到正道,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更进一步,根据查尔斯·杜希格(《习惯的力量》作者)的研究,习惯只能被替代,不能被消除。也就是说,当学生出现不良习惯时,最科学的做法是先用负激励终止该行为,然后用正激励引导学生替换不良行为,最终才可能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果迷信负激励,尤其是体罚,其最大的作用仅仅是发泄情绪而已,根本无法纠正学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