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邓稼先与妻子阔别28年重聚家中,妻子见他的瞬间便怒怼道:“28

马二历史趣闻 2024-11-16 11:12:10

1986 年,邓稼先与妻子阔别 28 年重聚家中,妻子见他的瞬间便怒怼道:“28 年不回家,难不成在外面有别的家了?”这让邓稼先当场震惊不已。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拥有杰出的物理学天赋。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选择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   1958年,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渐紧张,苏联撤走核专家,停止了对中国核技术的支持。这使得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国防安全威胁,必须独立研发核武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邓稼先接到了国防任务,决定投入核武器的研究工作。他的妻子许鹿希当时还未意识到,这个决定将意味着他们夫妇长达28年的分离。作为一名物理学家,邓稼先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也明白这一离别意味着他将承受着巨大的家庭牺牲,而这一切,许鹿希和他的孩子们则将付出更多。   1958年,邓稼先接到了一项高度机密的任务,前往中国西北的偏远地区,参与国家的核武器研制工作。离家前夜,他在家中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一边是年幼的孩子和辛苦的妻子,一边是国家赋予他的重大使命。   面对这道难以取舍的选择题,邓稼先最终做出了决定,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国家核事业中。他对妻子许鹿希坦言,他要离开一段时间,不能告诉她具体的地点和工作内容,而他的信箱号码也将被更换,这段话让许鹿希感到震惊与悲痛,但她选择了理解与支持。   研究核武器的日子极为艰难。在戈壁滩的荒凉之地,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最初的几年里,他们几乎什么资料都没有,必须从零开始。   他们只有几台老式的手摇计算机,甚至有时候还需要用算盘和纸笔进行演算,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在长年累月的辛勤工作中,邓稼先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带领团队成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成功地打破了国际核垄断,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此后的1967年6月17日,中国又成功试爆了第一颗氢弹,这一切的背后都有邓稼先的身影。每一次的成功背后都是邓稼先和同事们的无私奉献,然而他鲜少有时间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   在这漫长的28年间,邓稼先虽然偶尔回家,但大多数时间是在戈壁滩度过的。他甚至无法在母亲病危时赶到床前,未能送母亲最后一程,这让他心中一直有着深深的遗憾。   许鹿希和孩子们则在北京过着等待与思念的生活。她不清楚丈夫的工作地点和内容,只知道他在从事一项关乎国家命运的事业。许鹿希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独自照顾孩子们和年迈的父母,默默支持着邓稼先。   1985年,邓稼先在长年累月的放射性辐射中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组织上强烈要求他回家休息,但此时的邓稼先早已身心疲惫,疾病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状况。1986年,党组织决定公开邓稼先的身份,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能够与家人共享天伦。   当邓稼先28年后回到家中,妻子许鹿希看到他时心中积压的情绪瞬间爆发。她开玩笑般地质问道:“28年不回家,是不是外面有家了?”这一句话让邓稼先深感震惊,也充满了愧疚。   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邓稼先与妻子和孩子们相聚,但他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他做更多的事情。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依然关心着国家的核事业,甚至恳求许鹿希帮助他完成核武器的相关建议书。   1986年7月16日,国家领导人来到医院为邓稼先颁发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对他一生付出的肯定。病房里,邓稼先对妻子说道:“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几天后,邓稼先安详地离世,临终前他留下最后一句话:“永不后悔,死而无憾。”   邓稼先去世后,许鹿希做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决定——她要用余生追寻丈夫的足迹,将邓稼先的故事公之于众。她拜访了邓稼先的同事们,整理了大量的资料,最终完成了《邓稼先传》,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位为祖国核事业奉献一生的科学家。   前一个28年,许鹿希等待着邓稼先回家,后一个28年,她用来追寻丈夫的足迹,在这过程中,她理解了丈夫对家庭的绝情背后,是对祖国深沉的爱和最大的担当。她为邓稼先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