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张汝京毅然决然将台湾的全部身家变卖,孤身一人来到大陆创立了如今大名鼎鼎的中芯国际,助力大陆在芯片领域成功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然而没过几年,张汝京却遭到了台积电的围追堵截。 张汝京出生于1948年,家世背景充满了爱国情怀。父母在抗战时期管理兵工厂,生产了90%的重机枪,贡献巨大。张汝京在台湾长大,但他在年轻时选择赴美深造,攻读工程学硕士和电子学博士学位,在美国的半导体行业沉淀了20年,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半导体专家。 在上世纪90年代,全球芯片市场几乎被美国和日本垄断,这让中国在技术上饱受限制,处处受制于人。张汝京深知芯片技术对国家高端制造能力的重要性,因此,2000年,他毅然放弃在台湾的稳定生活和全部财产,带领400多名国内外顶尖人才来到大陆创业,创办了如今赫赫有名的中芯国际(SMIC),推动中国芯片制造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00年,张汝京创办中芯国际,短短13个月后便成功生产出第一个芯片,并迅速占据了一部分市场。中芯国际的崛起,打破了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的困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地位。 张汝京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中芯国际的建设中,甚至不惜将自己的所有资产投入进来,以帮助中芯国际更快成长。然而,中芯国际的崛起引起了老东家台积电的强烈不满。 台积电在张汝京回国创办中芯国际后,开始采取行动打压。2003年,中芯国际准备上市之际,台积电以技术侵权为由将中芯国际告上法庭,并索赔10亿美元。 这对中芯国际来说是一场生死攸关的危机。最终,张汝京选择和解,以赔偿1.75亿美元结束了这场官司。然而,台积电的追击并未停止。 2006年,中芯国际取得了45纳米芯片制程技术的突破,步入了国际领先行列。然而,台积电再次将中芯国际告上法庭,张汝京被判赔偿巨额赔款,并被禁止在三年内从事芯片行业。这一判决对张汝京和中芯国际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面对这场不公正的裁决,张汝京选择放弃台湾户籍,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中芯国际的存续与发展。他说:“牺牲我一个人,换来中芯国际的活路,我同意!但我走了,你们别趴下!”这一番话令人动容,彰显了他对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坚定信念。 尽管面临众多限制与打压,张汝京的步伐从未停歇。在被迫离开他一手建立的半导体公司后,他并没有选择消极退缩,反而以一种近乎顽强的精神,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另一片尚未被开垦的领域——LED光电市场。 当时,国产LED尚处在起步阶段,市场竞争主要由国外企业主导。但这并没有让张汝京望而却步,他深知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决定倾尽全力将国产LED推向国际舞台。 通过不懈努力和技术创新,张汝京成功引领了一波LED产品的国产化浪潮,逐步占据了国际市场的一席之地。然而,他心中更大的梦想——半导体产业的复兴,始终未曾忘怀。随着竞业限制期的结束,张汝京没有丝毫犹豫,立刻重返半导体行业,这一次他的目标更为明确:硅片的国产化。 硅片,作为制造芯片的关键基础材料,当时90%以上的市场被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所控制。面对这一领域的外国垄断,张汝京决定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他创立了新昇半导体,聚焦于300毫米硅晶圆的研发与生产。这一决策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建立在对市场深刻洞察和技术趋势的准确把握上。 在新昇半导体,张汝京团队面临的挑战重重。技术壁垒、资金压力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几乎构成了一个个难以逾越的高山。但是,张汝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精神,带领团队一次次突破技术瓶颈,最终实现了硅片的国产化,打破了外国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这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对国内半导体产业自信的一种显著提升。 2017年,年近古稀的张汝京并未选择退休享受天伦之乐,而是再次创业,斥资150亿元创建了青岛芯恩。这一次,他的野心更大——不仅仅是制造,而是打造一个更加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在青岛芯恩,张汝京专注于芯片的设计与大规模生产,意图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2021年,张汝京加入了上海吉塔半导体,继续他的半导体征程。在这里,他不仅仅是一名投资者,更是一位技术和产业的推动者。上海吉塔半导体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的半导体产业生态,从材料到设备,从设计到制造,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张汝京的这一生,可以说是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每一次科技的进步,每一次市场的扩展,背后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的不懈奋斗和坚持不仅让中国在全球芯片领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更为国家的科技独立和制造业的强国梦铺就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