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3日,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一家银行内,一对年过八旬的老人缓步走进大厅

地元历史档案 2024-11-16 15:38:47

2018年9月13日,黑龙江省木兰县的一家银行内,一对年过八旬的老人缓步走进大厅。他们身形瘦削、衣着朴素,但口中却提出了一笔惊人的交易:捐款1000万元。 银行工作人员闻言吓了一跳,怀疑老人可能是诈骗受害者,便先将两位老人安抚住并迅速报了警。民警赶到后与两位老人交谈后确认了两位老人并非被骗,确实是自愿将这笔毕生积蓄分两次捐给家乡,用于支持教育事业。两位老人的身份曝光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热议。 这对老人正是马旭和颜学庸——一对曾经在枪林弹雨中并肩作战的抗美援朝老兵。战争年代,他们用生命守护国家;和平年代,他们将积蓄全部 奉献给了故土。 他们的捐赠行为,不仅让人感动,更让人好奇: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在物质贫乏的生活中积攒下如此巨额的财富,又为何如此坚定地将其无偿捐出? 马旭成长于战火纷飞的时代。她的童年早早被战争与逃亡所填满,贫困与苦难是她生命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年仅14岁时,她毅然选择参军,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保卫家园。她的勇敢与坚韧赢得了无数的赞誉,也是在此时,她结识了有着相同信仰的爱人颜学庸。 1954年,马旭被保送到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深造,毕业后她回到武汉军区总医院工作。在工作中,她得知国家正在组建空降兵部队,尽管已经是卫生兵中经验丰富的佼佼者,但马旭并不满足。她主动请缨,成为了中国首位女空降兵。 为了支持妻子的梦想,颜学庸在婚后不久甚至做了结扎手术,确保马旭能毫无顾虑地投入到跳伞训练中。 马旭的跳伞生涯,堪称中国空降兵历史上的传奇。她不仅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女跳伞兵,还在之后的军旅生涯中累计跳伞超过140次,成为跳伞次数最多、跳伞年龄最大的女性。 她的毅力和坚持,带领她不断突破自我,也为空降兵的后备医疗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了降低空降训练中的受伤风险,马旭和颜学庸从1983年开始潜心钻研医学,针对空降兵面临的生理和心理挑战,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等学术论文。 他们研发的“充气护踝”和“单兵高原供氧背心”等发明,先后获得国家专利,填补了我国在空降医疗保障领域的空白。马旭因此被誉为“军中居里夫人”,她在科研领域的贡献,同样不亚于她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 尽管马旭和颜学庸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却一直保持着极其朴素的习惯。几十年来,他们从未为自己添置过昂贵的衣物和家具,身上穿的依然是部队的旧军装,住的也是简陋的老式房屋。家里的沙发已经破旧不堪,露出棉絮;他们唯一的手机是一部用了十多年的翻盖手机。 马旭常常自嘲说,她最贵的鞋子不过是15块钱的旧靴子。即便如此,他们却在这种拮据的生活中积攒下了巨额的财富——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节俭,和他们多年来发表的科研论文、发明专利所得,他们的银行账户里累计存下了1000万元。 这些钱,本可以让他们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但马旭夫妇心中早已有了另一番打算。马旭从未忘记自己出生的故土——那个因战乱和贫困而让她童年充满艰难的黑龙江木兰县。 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家乡还有许多孩子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些记忆深深扎根于她的心中,促使她决定将毕生积蓄全部捐赠给家乡,用于改善教育和文化设施。 2018年5月,马旭通过战友联系上了木兰县教育局,正式商定了捐款事宜。同年9月,她第一次捐出300万元,并承诺在理财产品到期后捐出剩余的700万元。 对于这笔巨款的去向,马旭心中早有规划。她希望这笔钱能用于改善木兰县的教育设施,为当地的孩子们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她深知,知识的力量可以改变命运,而她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贫困,改变他们的人生。 2019年,马旭如约将余下的700万元捐赠给家乡。这一举动不仅为木兰县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她赢得了“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的殊荣。 颁奖典礼上,马旭穿着她那身朴素的军装,平静而坚定地站在舞台上。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但她却始终低调从容。她说,这笔钱交给家乡政府,就像交给自己的母亲一样。她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能为国家和家乡贡献出一份力量。 马旭夫妇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传奇,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象征。在他们的生命里,家国情怀始终高于个人得失。他们的节俭与捐赠,映射出一代老兵对祖国深沉的爱与责任感。马旭说,她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她愿意将自己的一切再奉献给党和国家。这种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正是他们一生的写照。 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不仅是物质上的富有,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丰盈。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