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志愿军没有拿下砥平里,后于横城攻打都在其次,主因还是作战指挥上的一系列失误,尤炮兵使用方面。 您看,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砥平里战斗刚开打时,咱们动用的火炮,不仅数量少,炮弹少,还缺重炮,结果贻误战机,是没能在增援敌军到达前攻下阵地的重要因素。对此,前线指挥官40军119师师长徐国夫,后来是这样回忆的: “经过两昼夜激战,砥平里外围高地均为我军占领......这时,如果我有炮兵支援,凭3个团现有兵力也有把握全歼守敌。但无炮兵支援,仅以我战士手中的轻武器攻击,实在力不从心。” 那缺炮少弹是志愿军无力为之吗?完全不是。因为战役过程中,总指挥邓华意识到这一大问题后,是有调集炮兵增援举措的。而这,时任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的杨迪,在其著述中有详细记载: “邓副司令......要我派参谋去重炮团(8匹骡马牵引的美式105加榴炮),令其务于15日拂晓前赶到砥平里参加作战,归40军指挥。” 而砥平里战斗是在1951年2月13日傍晚发起的 ,要求重炮团15日拂晓前赶来参战,已经“耽”了,结果其之后才到,又“误”了一段时间,基本上就没有发挥出作用来,因为当天敌援军便赶来,而志愿军当晚也开始撤退了。 那回头再看,若重炮团一开始就参加战斗,说不定真按徐国夫所言,一鼓作气拿下砥平里了,两个字:“遗憾”! 对了,讲到这儿,就简单聊两句志愿军武器装备吧。其实抛开误读,咱们大炮这样的重武器,还是可观的,比如第三次战役时,随大部队进攻的,除了各军配属之外,还有好几个炮团呢。 当然,您不能拿来跟美军比,整体相差确实太大了,但在局部一个小点上,又是咱们主动围攻时,还是可以在炮火方面发挥巨大威力,乃至形成优势的,而砥平里一战“未遂”,更多还是自身原因吧,就这样。
写的乱七八糟的,砥平里就是因为志愿军为保险先去攻打由韩军防守的横城,结果韩军并没有像前三次战役一样一触即溃,拿下横城耽误了时间,砥平里的霉军就有了准备,同时霉军总司令李奇微也发现了砥平里的重要性,也开始调整部署对砥平里进行全力增援。
攻击砥平里的时机错过了,主要责任在总部,听韩先楚的意见就好了。仅此一役来说,邓华以稳见长,稍微保守了。
炮兵为啥上不去?这个大家心里都清楚吧
小编,你从哪个垃圾桶捡来的上帝视角?
一开始就有重炮团配合,不过在去的路上就被敌机发现大部分炸毁了
105炮 吉普车是可以牵引的,炮弹就需要车辆运输了………骡马运输不靠谱,马匹容易受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