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老有一种错觉,觉得南方很多地方就是文化荒漠,没有历史感,没有文物,因为在很多人的固有认知里,这些地方在古代长期都是“蛮荒之地”,也几乎从来没有做过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几乎可以称作“文化荒漠”,但这其实是一种浅薄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拿最早的上古时期来说,各地的古文明就像满天星斗一般,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样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
中华文明是多源又是多元的,绝非来自一种文化,回望文明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除了北方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外,长江以南地区也进入了文明阶段,甚至经历了自身数千年的漫长演化,如环太湖地区的跨湖桥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的演化序列就持续了七千多年的时间。
而在钱塘江以南地区,还有上山文化-井头山遗址-河姆渡文化等演化序列,而河姆渡文化又与安徽凌家滩文化存在文明相似性,因此中华文明的起源绝不仅仅来自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文明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源头之一,而长江流域的范围本身也很广泛,仅在长江下游地区就存在不同的文化圈,存在文化不同的人类群团。这些不同的人群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趋于融合,先是形成了各地的区域中心,最终又在三千八百多年前于黄河流域以二里头为代表的为中心,汇合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所以谈论文明演化一定要跳脱本位思维,一旦将自己(家族、族群、地域、国家)带入其中就会产生偏见,进而造成认识的误区,一旦这种误区根深蒂固,就会形成固执己见的谬论。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经常所说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绝不是自大,绝不是自封为王,而是严肃又淡然地认识中华文化,回望文明历史,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而不是仅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判断历史、得出结论,这样的结论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总有一天会贻笑大方。
图为良渚文化的骨器、石锛、石钺、玉琮、玉璧、木屐及各式陶器,这些文物中既有石锛等生产性工具,又有木屐等生活用具,既有代表统治权、标明社会等级分化的石钺,又有宗教祭祀用的玉琮、玉璧,有些陶器片上更有早期文字雏形的刻划符号,见到这些文物你还能说人家是“文化荒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