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清远,男子和另一户果农,种了160多亩皇帝柑,为了提前半个月上市,卖个好价钱,他们听信农资店老板的话,用了催熟剂,没想到,3天后树叶干枯,果子大量掉下来,损失60多万。网友:种善因,得善果,自食其果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来源:2024-11-13 长沙政法)
老冯每天都忧心着自己的柑橘园子,这天一大早就去柑园查看皇帝柑的成熟情况,可眼前的一幕让他瘫坐在地,树上的果子掉了一地.....
老冯和老李是村里出了名的果农,种植皇帝柑已有十几年。两家果园相邻,总面积超过160亩,皇帝柑成了他们共同的心血与骄傲。
今年,皇帝柑迎来了一个大丰收,枝头挂满了圆润饱满的果实,阳光洒下,果皮闪着金黄色的光泽,格外诱人。
两人站在果园间,望着这丰收的景象,心里盘算着怎么才能卖个好价钱。
虽然是同行,但老冯和老李平日里关系不错,常常在果园间凑在一起,讨论种柑子的心得。今年的柑子特别好,两人都显得格外高兴。
“老李啊,你看这果子,色泽正、果形好,咱们今年的收成都算上上品了吧?”老冯一边拿着一颗柑子掂量,一边笑着说。
“那是!今年雨水足,阳光又好,咱们的肥料也没少下,果子能不好嘛!”老李满脸自豪地接过话头,随后话锋一转,“不过,这柑子再好,要是卖不上价,也白费功夫啊。”
老冯点点头,心里也明白市场行情的难测。往年果农们往往都在10月底到11月中旬集中上市,皇帝柑供应量大了,价格自然就被压得很低。“要不咱们想想办法,能不能提前上市?物以稀为贵嘛。”老冯试探着问。
“我也正有这想法,”老李摸着下巴,陷入沉思,“不过提前上市也得讲究方法,柑子的品质不能因为着急上市而打了折扣。”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着,目标一致:要在今年的市场中抢得先机。
于是二人将希望寄托在了一种名为“催熟剂”的农资产品上。
农资店老板老张的推荐和“提前半个月上市”的承诺,让他们心动不已。
可现实的打击来得猝不及防。三天后,原本生机勃勃的柑橘园,变成了落果遍地的“战场”。
60多万的损失,对这两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催熟剂,顾名思义,是一种能够促进果实成熟的化学物质。适量使用,可以调节果实成熟期,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
然而,催熟剂并非万能灵药,它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催熟剂的安全性存在隐患。一些催熟剂中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如果使用不当,残留在果实中,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即使是合规的催熟剂,过量使用也会导致果实品质下降,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
使用不当,容易导致果树生长紊乱,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老冯和老李的遭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起事件中,谁应该为60万的损失买单?责任的链条上,牵涉着多个主体。
老冯和老李,作为种植者,无疑要承担主要责任。他们缺乏对催熟剂的充分了解,轻信农资店老板的宣传,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最终自食其果。
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没有进行质量检测,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都加重了他们的责任。
农资店老板老张,作为专业人士,也难辞其咎。他向老冯和老李推荐催熟剂时,没有充分告知其使用方法和潜在风险,甚至可能存在夸大宣传、隐瞒信息的行为。
如果这些行为被证实,他将面临更严重的法律制裁。
老冯和老李的遭遇并非个案。近年来,农产品催熟剂滥用的问题屡见不鲜,从香蕉到芒果,从西瓜到草莓,各种水果都可能成为催熟剂的“受害者”。
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些种植户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对食品安全缺乏重视的现状。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他们不惜牺牲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信誉和发展。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健康、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这需要种植户、农资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种植户要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农资产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企业要诚信经营,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
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消费者也要提高安全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农产品,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