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周总理曾无奈地说:‘我在军队没有直接的领导职务,怎么有权力发号施令击落林彪的座机?’”林彪坠机后,大家都如释重负。突然,一阵号啕之声如江水崩堤猛然爆发,这是一种长久的压抑到了极限,终于无法再克制而爆发的哭声。纪登奎是第一次看见,真感到太意外了,太震动了,以至于平时反应敏捷极善言辞的他,此刻也乱了方寸:“总理,总理,林彪一伙摔死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应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您该高兴,对不?”周总理回过身来,双肩依然在颤动,脸上老泪纵横,他摇着头,声音嘶哑地反复说:“你不懂,你不懂!” 周总理一生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他那浓密如林的眉毛,成为了他标志性的特征,而他的胡子也同样浓密且生长旺盛,仿佛每一刻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为了确保以最佳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他每天都会精心地刮上两三遍胡子。 在前往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或北京饭店等地会见外宾之前,他总会提前抵达,步入那整洁明亮的卫生间,手持刮胡刀,一丝不苟地将胡子刮得干干净净。每当我有幸伴随在他老人家身边担任翻译时,总能清晰地看到那刚刮过的脸庞上留下的淡淡痕迹,这不仅仅是他对外在形象的追求,更是他对外交事务严谨认真态度的细微体现。 周总理对于言谈举止的注重,更是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在会见外宾之前,他总是会先认真听取中方陪同人员的详细汇报,确保对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有一次,汇报结束后,礼宾官随口说道:“总理,现在可以去叫外宾了吗?”周总理一听这话,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他郑重地纠正道:“什么‘叫’?!应该说‘请’!请你现在就去把外宾请进来!” 这种对言辞的严谨和尊重,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日常行为和思想之中。在见到自己人或介绍其与外宾认识时,他总是亲切地以“同志”相称,展现出一种平等与亲近;需要别人做什么事时,他总是先礼貌地说一个“请”字,这种谦逊和礼貌的态度,让人倍感温暖和尊重。 周总理经常召集外交部人员共同研究重大的国际问题,他深知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国家的利益和形象。在这些人员中,除了部、司、处三级领导外,根据总理的明确指示,还必须有主管科员和相应语种的高级翻译参与。每当大家齐聚一堂时,他总会按照部里提供的名单逐一点名,被点名的人员一个个站起来应声答“到”,周总理总是用那慈祥而深邃的目光一一注视他们,然后和蔼地说一句“请坐下”。对于不认识的人员,特别是年轻人,他更是会主动与之交谈,聊聊家常和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来自长辈的温暖和关怀。 有一次,周总理在外交部的一份请示件中偶然看到了“小国语言”这种说法,他立刻用笔把这四个字郑重地划掉,改为“非通用语言”。他严肃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小国语言’这样的说法,带有一种大国沙文主义的色彩,这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语言,改用‘非通用语言’才更为恰当。请务必周知各有关部门,无论在书面上,还是在口语中,都一律不许使用那些带有大国沙文主义的言辞。”这种对语言的敏感和尊重,不仅体现了周总理的平等观念和国际视野,更展现了他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尊重与包容。 周恩来从小便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温和、谦逊的品格以及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合作共事的和合精神。这种和合精神,就是友爱精神、团结精神、合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心平气和、平等协商、虚怀若谷、兼听博采的民主精神的生动诠释。 周恩来深知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具备共产主义意识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了共产主义意识;共产党员才能够真正做到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才能够拥有最大的革命勇敢和坚定信念。“有如‘日月之食’。他理直气壮、永远不怕真理;勇敢地拥护真理、把真理告诉别人;为真理而战斗。” 这是周恩来对共产党员应有的精神风貌和崇高品质的生动描绘和殷切期望。他借鉴了《论语·子张》中的名言:“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来阐述君子在面对错误时的坦荡和勇敢。同时他也引用了《论语·子张》中的另一句话:“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来对比小人面对错误时的掩饰和虚伪。 周恩来深刻洞察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必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和命运。他坚信只有那些有错认错、知错必改、善于汲取经验教训并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事、成为人人敬仰的君子和巨人。而那些掩饰乃至粉饰错误的小人则注定会走向失败和灭亡。因此,周恩来主张共产党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改过观修养;正如《左传·宣公二年》中所言:“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铭记在心的座右铭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