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胤征」「尚书.汤誓」「国语.周语上」结合一起看,就可以看到最迟自尧开始,

墨者在此 2024-11-16 21:54:49

「尚书.胤征」「尚书.汤誓」「国语.周语上」结合一起看,就可以看到最迟自尧开始,国家的意识形态就是以天为戒,诸侯,百官都要亲民恪位,但凡有懈怠导致纲纪乱,不恤黎民的,就会有人出来征之,代天罚之...

像羲和这样本来被尧任命为专职天文的官吏,并戍守东方,玩忽职守,导致废时乱日,昏迷天象,就会有「胤」这样的人出来征讨之...

所以,古代的意识形态可不是像儒家所说的,世袭罔替,其实是完全分布式的竞争,谁行谁上,不肖者亡,这和「天演论」「物理与政理」中通过同侪竞争保持文明演化的方向是进化的而不是退化的完全一致,所以,古人其实早就明白很多道理了,尧的时候,距离现在至少 6000 年了

另外,「尚书.胤征」中提到了三级制度:(图一)

1. 王,克谨天戒

2. 臣人,克有常宪

3. 百官修辅

大白话说就是王不是完全自由为所欲为的,他是受天戒的,天就是自然规律了,后来表述为昊天上帝。臣人则受宪的制约,也就是管子中所说的考宪,考绩,再往下的百官则是辅佐的

其中还提到「百工执艺事以谏」这在「国语.周语上」中也有提到「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

即先秦以前,「谏」这个字实际上是与百工艺事有关的,并非后来的文官所为,有意思吧?

而且「周语下」中表述的天子听政,有七种,分别是:

1. 士獻詩

2. 瞽獻曲

3. 史獻書

4. 師箴

5. 瞍賦

6. 矇誦

7. 百工諫

古代传说的七政,我觉得可能这里才是真正的内涵,即要听取各方有智者的意见和民声,「诗,曲,书,箴,赋,诵,谏」,这七种恐怕才是真正的七政

而从「汤誓」中的表述来看,有夏很可能是王后,「我后不恤我众」,这里的后,应该是王后之意,不可能是王的名字,民众肯定不可能直呼王名的,也就是夏朝很可能像西汉时期的卫氏王氏,唐朝时期的武氏所曾经发生过的女性血缘系统一样统治过,只是叫做夏氏,或者有夏

所以历史上应该没有单独的夏朝,它其实只是女性血缘系统对禹的篡位,把原本的大公无私的接班人制度变成了世袭罔替的血缘继承制度,后来被商汤征灭了

诸位,以上这些儒家从未讲述过吧?

.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