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老人弥留之际,将2000亿资产捐予国家,未给子女留一分钱,但

马二历史趣闻 2024-11-17 12:25:44

2007 年,一老人弥留之际,将 2000 亿资产捐予国家,未给子女留一分钱,但其子女却非常理解这位父亲。   庄世平,1911年生于广东普宁的一个侨商家庭。作为家中的长子,庄世平自幼聪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2岁时,他便考入了当时名声赫赫的潮汕礐石中学,显示出其卓越的学业才能。然而,正如中国许多优秀的革命家一样,庄世平的伟大不仅源于他的才智,更源于他深厚的家国情怀。   少年时期,庄世平受到了1927年南昌起义的强烈激励,开始了自己的爱国旅程。他不仅在学校里以优秀的成绩脱颖而出,还积极投身到各类救国活动中。   在“九一八事变”后,他带领同学们为抗日捐款筹物,坚定了他投身于中国解放事业的决心。其后,他远赴东南亚,任职于华侨学校,并以报刊文章宣传抗战,鼓励海外华侨为祖国捐资捐物,成了抗战时期海外华侨中的重要人物。   1949年,庄世平面临着一个艰巨而危险的任务:在香港创办银行以突破外国的经济封锁。尽管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政治风险,庄世平依然挺身而出,凭借自己积累的人脉与信誉成功创办了南洋商业银行,并迅速成为新中国与国际间资金流动的重要渠道。这一切不仅是庄世平商业眼光的体现,更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担当。   庄世平不仅是商界巨头,还是一位深具理想主义色彩的爱国者。在他的眼中,财富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个人享乐,而在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这种理念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香港回归前夕,庄世平曾表示,自己“受了洋人太多气”,并坚定地认为,个人的财富和名声应服务于国家的尊严与强大。正因为如此,尽管庄世平经营着庞大的银行帝国,拥有的财富堪比顶级富豪,但他却始终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   庄世平的个人生活几乎没有任何奢华的痕迹。无论是住的地方,还是他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衣物,都显得极为普通。除了工作中的必要,他几乎不为自己花费一分钱。   连他的一只手表,也不过百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财富早已累积至2000亿元。这些财富,并未分配给自己的孩子们,而是无偿捐赠给了国家。庄世平的这种行为,背后深藏着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切情感,他将一生的积累都视作“国家的财富”,而非个人的荣誉。   庄世平对待家庭的方式也充满了深思熟虑。他的子女们虽然生活清贫,但他们从未对父亲有过怨言。在庄世平的家风中,没有优待子女的特权,反而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传统。   他的长子庄荣叙曾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自己的生活,坦言自己曾在农场喂猪、做小巴司机,直到退休也未曾享有任何来自父亲的特殊照顾。庄世平的这种教育方式,令他的子女们深感自豪,他们知道,这份朴素的教诲,正是父母最深切的爱。   庄世平的晚年依旧致力于国家建设,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他积极为中国特区的建设奔走,努力促成汕头大学的设立,支持国内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捐资捐助。   他不仅仅是一个金融家,更是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者。在1987年,他无偿将澳门南通银行交给国家,并支持国家银行的重组与上市,成为中国银行的一部分。而在2001年,庄世平再度将自己所持的南洋商业银行的股份无偿捐赠给了国家,使得这家银行成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一部分。   庄世平在香港回归时的感动与激动,见证了他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他深知自己和同胞们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终于迎来了这一天。在庄世平的葬礼上,国旗覆棺,董建华、李嘉诚等人亲自为其扶灵,体现了社会各界对这位老人的崇高敬意。   他的葬礼简单而庄重,追悼词中不乏对其人生贡献的高度评价。国学大师饶宗颐为其题写挽联:“一老功勋邦国重,万人追仰惠泽深”,这是对庄世平一生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   庄世平以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他不追求个人荣华富贵,而是把一切都献给了国家与民族。   他的子女也理解了父亲的这种选择,尽管他们未能继承到财富,但却继承了父亲坚定的家国情怀与生活哲学。在庄世平临终时,他依旧保持着那份不屈的信念,念叨着“金瓯尚缺,老骥未甘伏枥”,他的理想和责任感永远未曾熄灭。   庄世平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商业巨子,也是无愧的爱国者与民族英雄。他的后代虽然没有继承巨额财富,却继承了他的人格与理想,这或许是他一生最为骄傲的成就。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