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7月,那个挺有名的义和团头头赵三多,在抗争了两年后被抓了起来。他在牢里

佳霖过去 2024-11-17 12:35:06

1902年7月,那个挺有名的义和团头头赵三多,在抗争了两年后被抓了起来。他在牢里不吃不喝,就这么死了,头还被挂在威县城门上。这真是一段又惨又没办法的历史。虽然义和团没成功,但它的影响可不小,挺复杂的。就像鲁迅先生讲的:“历史会一直往前走,就算路上困难重重。”那时候,给赵三多当过文书的威县农民郭栋臣,带着几个胆大的赵三多的徒弟,晚上偷偷把人头偷走埋了。这事儿不光说明义和团的人感情深,也说明一个普通农民要踏上一条很长很不容易的革命路了。义和团运动结束后,郭栋臣怕被清军抓到,就跑到保定去了,还改了个名字,进了保定陆军部的速成学堂学习。他是在1904年到的那里,过了三年,学堂里又来了个说浙江奉化话的年轻小伙,学的是炮兵专业,这人就是后来的蒋介石。虽然郭栋臣和蒋介石在同一个学堂,但两人的运气可大不一样。郭栋臣在学堂里不光学了军事,还接触了好多新思想,慢慢就有了推翻清朝的想法。 后来,郭栋臣听说武昌有人反清起义,心里直痒痒,也想去武昌参加革命军。可惜路不好走,等他到了武昌,清帝已经退位,孙中山也辞了职,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黎元洪做了都督后还排挤革命党人。郭栋臣在武昌没人接应,只好又跑到广州。在广州那几年,他先是参加了护国运动打袁世凯,又跟着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打北洋军阀。这一路走来,郭栋臣算是明白了,中国的革命比他想的要难得多,也复杂得多。 到了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杀了不少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郭栋臣怕惹上麻烦,就偷偷回家种地去了。虽然那时候他离政治远了,但心里一直盼着国家有个好未来。他清楚得很,只有旧制度彻底倒了,中国才能迎来真正的光明。1937年,日本鬼子挑起“七七”事变,占领了华北。郭栋臣,一个在威县老家隐姓埋名十多年的汉子,不甘心当亡国奴,他拿出全部家当,组建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就像电视剧《大宅门》里刘佩琦演的白三爷说的那句:“庚子年我当了汉奸,现在想想真丢人!”郭栋臣要是说这话,那就是:“我从庚子年就开始打小鬼子,现在想想真痛快!”这句话既说出了他对日本鬼子的恨,也显示了他坚定的抗日决心。 郭栋臣的抗日游击队成立后,很快就在冀中地区出了名。他凭着自己多年的军事经验和熟悉的地形,带着队伍多次打败日军,成了老百姓心中的大英雄。1938年,八路军来到冀中,郭栋臣带着队伍加入了八路军,还当上了晋冀鲁豫参议会的参议,兼任驻冀南军区办事处主任。那时候,郭栋臣已经六十岁了,他资格老,辈分高,大家都知道他庚子年就参加过义和团,是个老前辈,所以不管哪个帮派、哪个势力,都得对他敬重几分。郭栋臣这个人,战场上勇猛无比,政治上也是把好手。他常跑到农村去,给大家讲党的政策,鼓动大伙儿一起抗日。他说话带劲儿,感染了不少人,村里好多人都跟着他去打鬼子。郭栋臣还特别会团结人,不管是地主还是商人,他都去沟通,争取他们的帮忙。这样一来,冀南的抗日力量就更强大了。 随着抗战越来越激烈,郭栋臣的队伍也越来越大,他战斗经验也越来越丰富。1942年,日军来冀南扫荡,村子被毁,百姓流离失所。郭栋臣带着队伍跟日军拼死搏斗,他亲自上阵指挥,一次次打退敌人。那时候,他不仅展示了军事才能,更是豁出命去战斗,每次都冲在最前头,给大家打气,稳定队伍。 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郭栋臣和队伍终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可没高兴多久,解放战争又打响了。虽然郭栋臣已经六十多岁,但精神头儿还足着呢,多次申请继续打仗。可组织上觉得他年纪大了,跟着部队跑不方便,就让他负责军区后勤。郭栋臣可是保定军校的老资格了,连老蒋都得叫他学长,后勤这点事儿对他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郭栋臣在后勤岗位上也是一把好手。他靠着多年的经验和广泛的人脉,主动帮忙调配物资,保证前线战士不缺吃穿用度。他还特别心疼士兵,常到基层去看看,听听他们有啥需要,能帮就帮。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让大家都对他赞不绝口。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郭栋臣也成了河北省政协委员、文史馆的一员。那时候他虽然七十多岁了,但身体硬朗,头脑清楚。他知道新中国的建设得从过去的事儿里吸取教训,所以很乐意参与整理文史资料,给后人留点有用的东西。到了1950年代,山东大学开始搜集义和团运动的资料,听说河北有个叫郭栋臣的老先生,当年参加过义和团,还拜赵三多为师,简直是“活历史”,立马派人去请教。七十多岁的郭栋臣耳朵好使,记性也好,一听人家来意,立马就答应了,亲笔写下了自己的经历《冠县义和拳的那些事儿》。这本书讲的是郭栋臣的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巨大变化。他用简单易懂的话,把义和团运动的前因后果和带来的影响,讲得活灵活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信息。郭栋臣的回忆补上了学术研究里缺的一块,也让大家能从一个新角度去看那段历史。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