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 从小时候学过的历史课本上我们就知道,在六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灿烂如满天星斗的古文明,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南方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在浙江余姚,以它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以南的宁绍平原上,这个古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000年至5300年,整整持续了1700年。他们的文明可能延续自更古老的上山文化,他们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稻作农业和干栏式木屋建筑。
在浙江地区,稻作农业出现的时间相当早,比河姆渡文化更早的距今11000至8500年前的上山文化以及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中都已经出现水稻种植的遗迹和遗物,也就是说,河姆渡人的稻作农业是继承自浙江地区古老的生业传统,而这一点也说明了河姆渡人与其他长江下游族群之间存在部分文化的同源性;
而另外一个文化特征干栏式房屋却是河姆渡人的首创,他们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宁波的沼泽地区,靠近东海,时常遭受海浸,交通主要靠行船,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河姆渡人发明了“立在空中的房屋”,将房屋建在远离地面的半空中,既可以避免涨水冲毁房屋,又可以防止蛇虫的伤害,还能起到通风散热的目的,这在湿热的浙东平原可以说是相当具有科学性的设计了。同时为了将木构房屋建造得更加牢固,河姆渡人还创新性地使用了榫卯结构用以固定木料之间的连接。
在浙江博物馆里静静陈列的这些河姆渡文化遗物,将以上这些认识直观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相比于后人传述的历史典籍,这些看似零碎的古代遗物其实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生动的历史场景,从而从各方面构建出某一时代的社会图景。或许,这便是文物存在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