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在养育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 “赶紧收拾屋!”提醒一遍时,孩子“嗯

孤松谈学习技巧 2024-11-17 18:14:15

不知道大家在养育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场景: “赶紧收拾屋!”提醒一遍时,孩子“嗯嗯”答应着。 “赶紧去啊!”大人已经有些不耐烦,而孩子此时继续回应:“知道了知道了,这就去!” 过了一会,家长冲过去对孩子劈头盖脸一顿咆哮后,孩子这才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去收拾。 这种场景在我家是常见的,类似的场景还有:“快点!该出门了!”、“别乱跑”...... 每次都需要提醒很多次,最后都是吼叫完之后,孩子才会去做。 为什么我们总是需要反复提醒很多次,孩子才会听呢?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然而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就是超限效应。 同理,当孩子受到的唠叨太多,提醒太多,会引发心理上的极度不耐烦,甚至反感。 家长具体该如何做呢? 一、清晰具体的指令 对于孩子来说,减少反复提醒,尤其是给孩子清晰明确的指令,孩子更容易接受,并且去执行。比如:家长让孩子收拾屋时,要明确指出收拾哪儿,怎么收拾。“把玩具收到玩具柜里!”或者“把床上、沙发上的杂物收拾整齐!”“把桌子、椅子擦干净!” 再比如,想让孩子不要乱跑,可以告诉孩子:“牵好大人的手,慢慢走,看着车辆。”  想要孩子快点出门时,年龄小的孩子甚至听不懂,他不明白要怎么样才能快点出门,那么家长就要给他更清晰具体的指令:“穿好衣服,鞋子,拿上水杯!”。 二、用明确的原则代替唠叨 很多家长总是把“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就是不听!”、“为什么每次你都这样?”等等类似的话挂嘴边。这就是唠叨与抱怨。 孩子听得多了,自然产生反感及逆反心理。 中国台湾商业财经杂志《商业周刊》创始人金惟纯在谈到孩子教育问题时,提到:“人越被信任、越被理解、越被允许的时候,他的自觉就越强大;人越不被信任、越不被允许、越不被理解的时候,他就越叛逆,内在就越没有力量。” 没有力量的时候,他做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 所以,与其唠叨、抱怨、贬低孩子,不如明确原则:“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等,来引导孩子如何做好。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好,当然也包括孩子。 所以,有时候并不是孩子不听,或者是做不到,而是我们的方法出了问题。 那方法从哪儿获得?就需要我们家长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学习孩子的年龄及心理特点,科学的指导育儿。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