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不裁员,国企的“大锅饭”还香吗? 最近网上关于国企降薪的事讨论得挺多,不少人表示以前觉得国企的“大锅饭”虽然没那么香,但好歹稳定,现在一看,连饭都少了,这锅还怎么待? 大家纷纷吐槽,说降薪30%,到手直接少了一万多,更有甚者,降了50%,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网上一个段子很火,说以前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现在好了,直接进化成“钱少事多离家远”了。 当然,段子归段子,但也反映了部分人的真实感受。 其实,国企降薪这事儿并非空穴来风。 2023年四季度开始,就有不少国企员工,尤其是在管理岗和行政岗的朋友们,反映工资和年终奖都缩水了。 像一些传统的国有建筑企业,受大环境影响,经营压力加大,绩效考核也更严格,降薪现象就比较普遍。 我一个在某大型国企做项目管理的朋友就跟我诉苦,说他们项目回款慢,公司资金周转不开,只能先从员工薪酬上想办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说到底,还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 全球经济下行,各行各业都不好过,国企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 为了应对压力,开源节流成了必然选择。 裁员? 对于国企来说,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会轻易动用这招。 毕竟稳定是国企的一大特色,大规模裁员不仅会引发社会问题,还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形象和稳定。 所以,降薪就成了一个相对“温和”的选项。 但降薪真的“温和”吗? 不见得。 对企业来说,降薪可以降低运营成本,短期内缓解资金压力,但长远来看,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失。 那些有能力、有经验的员工,面对大幅降薪,很可能会选择跳槽到待遇更好的企业,最终损害的还是国企自身的竞争力。 就像我一个在国有银行工作的朋友,本来图个稳定,现在降薪后,开始认真考虑要不要去私企或者外企了。 有人说,国企降薪是为了建立市场化薪酬机制,实现“能上能下”。 这话没错,但具体操作起来,却远比想象中复杂。 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薪酬标准,如何有效地激励员工,如何避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现象死灰复燃,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就像网上有人说的,如果降薪只是简单粗暴地“一刀切”,那最终受影响的还是那些兢兢业业的基层员工,而那些“关系户”和“老油条”可能依然稳坐钓鱼台。 除了降薪,福利削减也是一个趋势。 以前国企的各种福利待遇,像住房补贴、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等,都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 但现在,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福利也在逐渐缩水。 我一个在国企做人力资源的朋友就告诉我,他们公司已经开始取消一些非必要的福利,比如节日礼品、旅游补贴等等,以此来降低成本。 其实,国企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市场化薪酬机制也是大势所趋。 但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平衡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如何保障员工的合理权益,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如果改革只是简单地“降薪”和“减福利”,而没有配套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那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导致人心涣散,人才流失。 网上还有人提到建设银行计划大规模降薪,总部员工至少降10%,高管降幅可能更大。 远航汽车等新势力企业也出现了降薪裁员的情况。 这些案例都表明,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都在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归根结底,国企的“大锅饭”还能不能香,取决于企业如何应对挑战,如何进行改革。 如果改革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那么即使薪酬有所下降,员工也会更有动力去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 反之,如果改革只是简单粗暴地“降薪”和“减福利”,那么“大锅饭”就真的不香了,甚至会变成“冷锅冷灶”,留不住人才,也留不住未来。 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中铁央企单位,被降薪裁员的都是底层员工。
因为资产是国家的,所以国企改革真正取得实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