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 年,王明健的大学生涯即将落幕,他正整理包裹之际,突然有两名身材魁梧的军人走进来,将王明健带到一个秘密基地,并看着他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自此,王明健犹如人间蒸发,消失了 30 年之久。 1955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整个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长期孤立与封锁,美国的第七舰队更是公然进入台湾海峡,企图阻挠中国统一。此外,美国多次用核武器进行核讹诈,特别是在朝鲜战争中,美国的核威胁目的就是逼迫中国退让。 这些挑战让中国的领导人深刻意识到,国家想要自立于世界强国之列,必须拥有可以制衡霸权主义的力量——核武器。19 55年,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南海会议,作出了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由此拉开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序幕。 王明健,出生于1933年湖南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动荡的年代里,他的父母仍然咬紧牙关让他读书,期望他可以摆脱贫困,改变家庭命运。王明健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从小就爱学习且懂事,每次放学都帮家里干完农活后再做功课。他凭借自身的努力,17岁那年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进入大学后,他勤奋学习,期望有朝一日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1956年,王明健即将大学毕业,和同学们正沉浸在离别的情绪中。这天,他正在宿舍收拾行李,突然传来室友的呼喊:“老王,快,校长找你!” 王明健怀着疑惑走进校长办公室,只见两名身材魁梧的军人端坐在沙发上,他们的表情严肃,气氛令人窒息。一位军人站起来说:“王同学,现在组织需要你从事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你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你的家人,你能接受吗?” 虽然心中疑虑重重,但想到自己报效祖国的梦想,王明健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接受!”但当他追问具体的工作内容时,军人们只回复了两个字:“保密。” 就这样,王明健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离开校园的他,被带到了一个秘密基地,才发现自己被选中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这里有许多和他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科学家们,他们肩负着同样的使命,共同为新中国的核事业贡献力量。王明健所在的小组主要负责重铀酸铵的提取,这是制造核武器的重要原料。然而,此时中国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必须依赖苏联专家的帮助。 就在大家紧张地学习和实验时,1958年,苏联突然单方面终止了对中国的核援助,撤走了所有的专家,撕毁了所有的图纸。这让王明健和他的同事们不得不在一片空白中自行探索。 1958年,王明健被任命为309大队水冶厂厂长,带领团队开始独立攻关,他们需要在半年内提取出原子弹所需的重铀酸铵。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王明健毫不退缩,他与团队夜以继日地实验,即便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他们也没有半句怨言。 在一次洗澡时,王明健灵光一闪,他想到是否可以用稀硫酸给矿石“洗澡”来提取铀,这个想法被实践证明非常有效,被称为“简易炼铀法”。 1958年下半年,水冶厂正式投入工作,短短两年内,他们成功生产了71.3吨重铀酸铵,为我国的原子弹研制奠定了基础。这些科学家们在恶劣的环境中没有退缩,他们没有礼拜天,没有奖金,甚至连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没有。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刻,王明健和他的同事们相拥欢呼,激动不已。他们几十年的辛勤努力,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 王明健并没有因为成功而选择回到城市,他主动请求继续留在偏远的研究基地,继续为祖国核事业贡献力量。直到1995年,年过花甲的王明健才正式退休,返回家乡。面对家人,他对过去的三十年经历只字不提,直到国家正式解密,他的事迹才得以公之于众,成为了一段传奇。 2020年7月7日,王明健在广东韶关核工业四一九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7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曾说:“我没有后悔,我把我的青春献给了中国人民,献给了最需要、最辉煌的事业。” 王明健的故事,是中国无数核科学家和科研人员默默奉献的缩影。他们隐姓埋名,甘于寂寞,把个人的荣耀与幸福完全奉献给国家的需要。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深敬佩与学习。这才是我们应该崇拜的偶像,是孩子们新时代应当追随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