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历史上的师生关系
猫小欣评文学
2024-11-18 15:21:18
《大师和门徒》乔治·斯坦纳 九州出版社
📖作者乔治·斯坦纳,二十世纪杰出的人文主义学者、批判家,源于他在 2001 - 2002 年于哈佛大学的讲座。
📖分成六章,从哲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师生关系切入教育。
从西方文化的源头说起,那时口授教育早于文字,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宗教社群的规范和禁忌存在,恩培多克勒有着传奇性的死亡,辨士学派也各有特色。
这一脉络从希腊,延续到罗马。口述讲授演变成书籍,也带来书写的弊端。
基督宗教与新柏拉图主义二者的交集,普罗提诺的教学大概分为秘传精英,公开讲演面向大众。
杨布里科斯、奥古斯丁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也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教育图景。
莎士比亚、但丁等文学巨匠笔下的师生关系,谈论关于人类生命的意义——“不朽”。
音乐与艺术史上的共同创作、文学上的教导修辞等也展现了师徒传承的多样。
中世纪晚期,传统信仰与宗教改革遇上潜在的无神论等挑战,列举了第谷布拉赫与开普勒师徒对天文学的贡献,布罗德与卡夫卡相互教授,海德格尔师从胡塞尔后的哲学追求与转变等等。
“万世师表”阿伯拉尔收的学生横跨整个欧洲。
在思想大师的篇章中,各国对其理解不同。涉及十八世纪哲人们的贡献,法国的教育将人文培育、科学训练编入高等教育。
提及德雷福斯事件,保罗·布尔热提出的道德哲学问题,费罗伊德和学生的故事,和德国文学的发展变化,格奥尔格学圈与大师使命等。
美国的教育情况也有呈现,提及一些民间女教师。
反映了公众生活和教育理念,师生情结中的各种复杂情感与现象,揭示了美国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特点。
不老的智慧章节探讨了犹太社会、东方宗教中的教学理念,儒家孔子的故事以及禅机故事中的忠诚与背叛、承继与拒斥。
杰出科学家传记中的师生互动也展现了知识传承的另一种模式。
结语中提到现代电脑网络对教育的影响,从尊师重道到敬意不足的转变让人深思。
📖这本书以师徒关系为独特视角,老师对学生的摧残、学生对老师的背叛与颠覆、师徒之间的互信互敬,解析教授中关系,串起西方文化传承,也是一场知识与思想的深度冲击。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更适合有一定西方文学积累的读者,也种草了好多书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