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福建福州,一老外肚子饿,满街找不到一家吃的,大妈把他拉到自己店里招待,还一直追问“好吃不好吃”,老外一脸疑惑,半天后说出了“好吃”,网友的评论亮了! 11月8日,夜幕像一块黑色的绸缎,悄然笼罩了福州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 街头巷尾的霓虹灯闪烁着,却无法驱散渐浓的寒意。 在一条不算繁华的街道上,大部分店铺都已经拉下了卷帘门,结束了一天的营业。 只有少数几家店还亮着灯,其中一家小吃店的老板娘周丽正准备收拾东西打烊。 这时,一个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老外出现在街道上。 他的肚子正咕咕叫着,眼神中透露出焦急和无奈。 他已经在附近转了好几圈了,可就是找不到一家还在营业的餐馆。 他那原本挺拔的身姿,此刻也因为饥饿和疲惫而有些微微佝偻。 周丽刚要锁门,一抬眼就看到了这个狼狈的老外。 她善良的心一下子被触动了,二话没说,就大步流星地走过去,拉着老外的胳膊,把他往自己的店里拽。 老外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但看着大妈那热情洋溢的脸,又不好挣脱,只好跟着进了店。 进了店,老外站在那里有些不知所措。 他看着墙上那密密麻麻的中文菜单,一脸茫然,再加上语言不通,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点餐。 周丽看出了他的困境,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大声地朝后厨喊着,让店员给老外准备店里的招牌菜。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饭菜就端上了桌。 老外刚吃了几口,周丽就满脸期待地凑了过来,大声问道:“好吃不好吃?”。 老外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一愣,他不明白大妈为什么这么急切地想知道他的评价。 他犹豫了一下,没有回答。 周丽可没打算就此罢休,她又追问了一遍。 老外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还是没有说话。 这样的场景反复上演了几次,最后,老外实在拗不过,小声地说了句:“好吃。” 可这还没完,老外在吃饭的过程中,周丽又闹出了不少“笑话”。 看到老外盘子里的菜吃得差不多了,大妈就急着想把空盘子收走,老外连忙摆手,示意自己还没吃完。 过了一会儿,大妈又觉得老外吃得太少,肯定没吃饱,就一个劲儿地想给老外再加点菜,老外又是一阵手忙脚乱地拒绝。 这一顿饭,就在这样尴尬又有趣的氛围中进行着。 11月12日,记者来到这家小吃店采访。 周丽笑着告诉记者,在那之后,她又送了老外几个小笼包。 她说,看到老外大老远来中国,不能让人家饿着。 在大妈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她热情好客,希望每个顾客在她的店里都能吃得满意。 这件事在网上传开后,网友们的评论那叫一个热闹。 有的网友调侃说:“这老外肯定是被大妈问得没办法了,才回答‘好吃’的。” 还有的网友说:“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大妈啊,热情得让人招架不住。” 也有一些网友指出,这其实反映了中外饮食和社交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主人总是希望客人能尽情享受美食,会通过询问来确认客人的满意度,并且会很主动地为客人提供更多的食物。 但在西方,人们在吃饭的时候更注重个人的空间和隐私,这种过于热情的询问和添加食物的行为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不自在。 从文化根源上来说,周丽的行为背后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热情好客文化。 在中国,热情地招待客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表达友好的方式。 而对于老外来说,他所习惯的文化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在就餐时保持着相对独立和安静的氛围。 这种文化上的碰撞,在这个小小的小吃店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尽管存在着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但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了双方在简单交流中的理解。 老外虽然一开始有些困惑,但他感受到了大妈的善意。 大妈虽然不理解老外的一些反应,但她的出发点是好的。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样的文化差异无处不在。 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这些差异,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融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和谐共处,让世界因为文化的交融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信源:大象新闻2024.11.12《11月8日福建福州,沿街打烊老外无处吃饭,被社牛阿姨热情招待强行聊天,翻阅6秒大脑储存终于说出“好吃”》 文中姓名皆为化名。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