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76岁的“国宝”级化学家侯德榜被禁止工作,一辈子都在致力打破西方“碱垄断”的他只得以近乎乞求的口吻向一群半大小子说:“我不拿工资,可不可以让我工作?”
1966年,一个荒诞的场景:76岁的侯德榜,中国化工界的泰斗,被一群年轻人堵在实验室门口,不让他进。
这画面冲击力十足,谁能想到一个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晚年竟落得如此境地?他毕生的追求,难道就成了他被批斗的理由?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侯德榜这个名字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如果提到“侯氏制碱法”,化工圈的人都知道,这是中国化工史上的里程碑。
而侯德榜就是这项技术的缔造者,他的一生,传奇得很,却也带着些时代的遗憾,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世纪初,侯德榜,一个福建农村的娃,靠着勤奋和天赋,考上了清华学堂。
彼时得以考入清华者,皆为学业翘楚,于清华,其成绩始终斐然,实乃当之无愧的学霸,他后来选择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修,成功取得了化工专业的博士学位,在美国,侯德榜的名气可不小。
他的博士论文在各大报刊上转载,很多美国公司都抢着要他,随便开价,只要他愿意留下来,但侯德榜心里很清楚,他出国留学的目的只有一个:学成回国,报效祖国,当时,中国的化工产业非常落后,纯碱这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完全被西方国家垄断。
侯德榜明白,打破这种垄断对中国至关重要,他接到国内永利制碱公司的邀请后,没多想就放弃了美国那边的好工作,坚决地回来了。
回国后侯德榜首要应对的挑战便是破译“索尔维制碱法”,此技术乃彼时西方国家制碱的核心所在,被视作高度机密。
为了搞到这份资料侯德榜费尽周折,花了大价钱,才弄到一份简易的资料,有了资料,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接下来的路更难,实验条件不太好,设备也比较老,有的仪器还得自己动手做,侯德榜和团队成员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
1924年永利碱厂终于生产出了纯碱,但颜色却是暗红色的,那个时候,大家普遍挺沮丧的,都觉得这条路不行了。
侯德榜没有轻言放弃,他深信只要找准问题核心,就能实现目标,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找到了原因,并最终生产出了纯白的纯碱。
1926 年侯德榜携我国永利公司所产“红三角”牌纯碱赴美国费城参展,最终斩获金奖,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中国的纯碱,终于站上了国际舞台,更令人敬佩的是,侯德榜并没有把这项技术据为己有。
他将“索尔维制碱法”的改进方法公之于众,让全世界都能受益,他在这基础上,又发明了更高级的“侯氏制碱法”,这样不仅提升了盐的利用效率,还减少了生产费用。
抗日战争爆发后,侯德榜带领永利碱厂内迁四川,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生产,为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保障。
在四川他面临新的挑战:当地盐价太高,导致纯碱成本居高不下,他打算引入德国的尖端技术来改善现状。
德国人提了一个不合理的要求,就是永利产的纯碱不能在东北三省卖,这实际上是在间接说东三省不是我国的土地。
侯德榜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并毅然回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技术难题,在新中国成立后,侯德榜继续为国家的化工事业贡献力量。
他参与了多个化工厂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化工人才,他向来都是:国家有啥需求,我就干啥。
可是这位忠心耿耿为国家付出的科学家,却在1966年不幸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他因为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而失去了实验室的工作,连找工作的机会也不复存在。
无奈之中,年已 76 岁的侯德榜竟只得卑微地向那些年轻人央求:“我不要工资,能否让我工作?””一个将一生都奉献给国家和科学的老人,却要如此卑微地乞求工作的机会,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即使在晚年,侯德榜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但他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化工事业,经常和科研人员讨论技术问题。
他的一生,都与工厂、与国家紧紧联系在一起,侯德榜的一生,是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他打破了对西方的依赖,推动了中国化工行业的进步,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精神,我们应当长久地怀念和借鉴。
而他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也提醒我们,要珍惜人才,尊重科学,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侯德榜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工工业的艰辛历程,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知识分子坎坷的命运。
他的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化工史的丰碑上,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该退休的时候就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