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宝塔糖,在上世纪被广泛用来对付肚子里的“虫子”,为什么现在很少

事友看过 2024-11-18 21:36:31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宝塔糖,在上世纪被广泛用来对付肚子里的“虫子”,为什么现在很少见到了? 信源:京江晚报2022-11-24 宝塔糖 “宝塔糖”这三个字,如今听起来,更像是某种复古游戏里的道具,而不是一种药。 但对于经历过特定年代的人来说,这三个字却能瞬间唤起复杂的回忆——一种掺杂着甜味与不适感的奇妙体验。它像一枚时间胶囊,封存着一段特殊的童年记忆,也记录着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变迁。 在网络的海洋里漂泊,一幅宝塔糖的图像偶然跃入眼帘,那不拘一格的造型和斑斓色泽,犹如魔力般将我带回往昔岁月。 奇妙的是就在几日后拜访一位故交于其办公室时,竟在一堆喜糖中瞧见了似曾相识的身影——“宝塔糖”两只!这场意外的怀旧袭击让人措手不及。 我心知肚明,如今市面已难觅正宗宝塔糖的踪影,但那栩栩如生的外表仍旧让我心头一颤,儿时的记忆汹涌而至。 那位故交却神色自若,提及儿时尝过,并无多少触动。 他作为80后,生逢较70后的我们为时稍晚,未曾经历那蛔虫盛行的年代。而对我在那个时代的孩童来说,蛔虫是一大苦恼,同窗间“中招”者不在少数,回想那些场景仍让人恶心不已。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孩子们患蛔虫病如同常态。我尚幼时体弱多病,一岁时体重尚不足20斤,如今思之,多半是蛔虫作祟。 那时,如患上蛔虫病一般平常,腹泻时虫子随之滑出乃家常便饭。更令人心惊胆战的是,有的同学曾呕吐出蛔虫,那一幕堪称童年阴影。 在那个年月,众人对蛔虫病知之甚少,认为腹痛、食欲不振理所当然。宝塔糖的问世,宛若送给我们的及时雨。 这款药品在70年代末开始流行,其名与当时热映的日本电影《追捕》中角色“唐塔”谐音,孩童们分发糖果时往往模仿影片对话,乐趣横生。 那时的我们视宝塔糖为糖果,盼着多吃几颗,老师还得加以阻拦。 这种药物的主要成分为左旋咪唑,含有磷酸哌嗪等成分,能使蛔虫麻痹,便于其从肠道排出。 宝塔糖的问世并非一帆风顺,当年我国缺乏蛔蒿种子和提纯技术,不得不依赖苏联进口。中苏关系交恶后,研究陷入停顿,而后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才得以成功研制。 当年何以孩子们普遍患有蛔虫病?根源在于当时的卫生条件极差。 首要问题是食物,蔬菜水果上常附着含有蛔虫卵的有机肥,未经充分清洗便入口,极易感染。 饮用生水亦是感染的途径之一。再者是个人卫生习惯,乡村环境不整洁,孩童们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不洗手是常态,这无疑加剧了感染蛔虫的风险。 教师还教导我们用土法制方法判断是否染上蛔虫,比如面部出现红白斑、夜间磨牙、频繁眨眼等都被视作蛔虫病的征兆。 后来方得知,蛔虫卵主要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手传播至人体。 在生活水准日渐提升的今天,我们回望过去,不可否认的是,许多旧日的健康问题已逐渐退到历史的角落。 蛔虫病,这个曾是童年阴影的疾病,已随着环境与卫生条件的改进而渐趋罕见。 一同淡出的还有那曾是孩童笑柄的宝塔糖,它的兴衰不仅仅是药品的更迭,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曾有资深学者在讲堂上提及,宝塔糖虽有不良反应,但低廉的成本在经济拮据的年代里,它的普及与效用无可替代。 如今,药品琳琅满目,价格也随之上涨。 宝塔糖的谢幕,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同时也是历史与记忆的凋零。现代化的农村,早已用柏油路替代了泥泞小道,先进设施替换了简陋旧厕,垃圾也得到了妥善处理。 少年儿童们受到更好的个人卫生教育,养成了洁净的生活习惯,这一切的变革都极大地抑制了蛔虫病的蔓延。 宝塔糖的离场,显映着社会发展的脚印,却也警示我们,公共卫生仍旧是一道不可忽视的课题。 即使蛔虫病已成为往昔,我们仍需持之以恒地培养卫生习惯,以预防各类寄生虫疾病。 它不只是治病的方子,还是历史与记忆的象征。它在我们的回忆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提醒我们珍惜现下的幸福生活,也警醒我们公共卫生成就的来之不易。

0 阅读:47
评论列表
  • 2024-11-18 22:31

    刚才秒睡一闭眼仿佛还感觉到了它的甜味[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 轻轻咬破的沙沙的声音和甜味[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