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没有,阎锡山是民国军阀里,学历最高的,但他却很少出现在影视剧里面,更别说出现在教科书了。究其原因,一方面除了身份不好定位以外,还在于他有着浓厚的山西人特质。 因为山西人普遍为人做事非常低调,不争先,阎也是如此,能配合蒋校长剿共,也能配合朱总司令抗日,走到哪里总是以绿叶的形式出现,所以在少有的影视剧里,到处都有他在打配合,但他却肯定做不了主角。 更重要的一点是,阎锡山虽然占着山西几十年,但也正因为一直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在很多历史大事件上的存在感都不强。 辛亥革命他不是核心,北洋派系争斗他是外围,北伐他不是重点且早早就投了,苏区离山西八杆子挨不着,长征路上也没他戏份,解放战争他这里对全国战略的影响也比较小,那些有故事性的决定性的战役大都不在山西。他存在感最强的时候可能就是中原大战和抗战的二战区了,然后现在也不太可能拍和中原大战有关的影视剧,就剩下抗战了。而阎锡山最为人熟知的影视形象恐怕也就是影视剧里面的存在主义哲学家。 同时,阎锡山并不是那种善于战场指挥的将领,他的定位更像是一个省长。尽管他是第二战区司令,但是他基本上不参与指挥,他更加热衷于保存实力、扩充军队。以至于民间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你等着阎长官来救你,那你基本上就没救了。 跟我军一样,老蒋也用番号来限制阎锡山的实力。因为阎锡山曾经与蒋介石爆发过中原大战,双方互相提防。所以阎锡山就想方设法地增设番号,各种警备旅、团之类的,疯狂扩军。这一点,他很符合山西人的特点,喜欢吞东西,晋商以及现在的山西老百姓也爱存钱。 作为军阀,阎锡山相比同期那些平起平坐的人,更多的是走不被人注意的运营路线。但就是他的这种模式,让当时的山西人幸福指数很高。 在教育方面,阎锡山发展得很厉害。因为留过洋,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当时他直接下令让山西全省的人都必须上学(义务教育)。 有一些人不愿意,阎锡山就强制执行,学的好有奖励,有家长不让孩子上学就罚款罚粮。 这一点我认为是对的,想强国富民就得先读书。可能那时候阎锡山认为把小鬼子彻底赶出去是长久战,就一边和小鬼子耍心机慢慢磨, 一边建各种工厂搞发展、练兵 、搞义务教育, 增加有才学之士。这套路线就像是广积粮缓称王。 所以,现在山西70岁以上的老年人们都识文断字。现在山西学历水平在全国排前面,都是这些老年人们给增加的,若是这些老人们都离世,山西的学历水平就掉下来了。而且,阎锡山还让晋绥军的兵将们都抽时间去学校读书上学。 因为当时把山西经营得好,所以山西省被孙中山先生评为模范省。而且,直到现在还在吃阎锡山留下的老底子,比如阎锡山成立建造的一些铁路、各种工厂、学校等。 阎锡山当时为了省钱专门买国外二手的窄轨火车,之后自己改造使用。用了窄轨铁轨后,山西的火车加上轮子能跑外省的轨道,但外省的火车距宽,进不了山西。也正是这种模式,在抗战期间,有效延缓了日本人侵略山西的进度,武器物资都不好运输。 山西的近现代铁路,工矿,教育都是阎锡山打的框架和地基。 大厂,大矿,大学,铁路往上推都是阎锡山建立的。 民国时期,驳壳枪到汤姆逊,甚至迫击炮太原能造而且质量很好。同蒲铁路、山西大学这些都是阎长官时期的遗产。 因此,总的来说,阎锡山信奉中庸之道,就是好事不做尽坏事不做绝,干啥都见好就收,这样的结果就是风云一生但历史书不留大名,跟他平起平坐的那些人物哪个不是历史课本上的常客,要么名垂千古,要么遗臭万年。
比光头一家子把钱刮了存国外银行吃利息强
阎山西像三国的刘表,自己没有称霸天下的才能和志气,但要努力把自己份内的地盘经营好
闫老西没有对不起山西人,他输在大势所趋,人力所不能阻挡
[赞][赞][赞]
识时务者为俊杰
晋绥军楚云飞前来报道[开怀大笑]
阎锡山不是北伐时候投了,他本来就是同盟会员,武昌起义成功后,阎也在山西率领新军起义成功。杀了顽固的山西巡抚陆钟琪和陆的长子陆光熙,陆光熙是阎锡山留学同学兼好友,据说也是同盟会员。
不祸害百姓就是难得的有良心的人。造褔百姓,建设家乡就是功得无量的人。
一生三个鸡蛋上跳舞
还孙中山夸他。时间线都不对。怎么不是李鸿章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