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建议:适度疏远老家亲戚,非势利,为生活考量 人到中年,重新审视亲戚关系:适度疏离,非冷漠,而是智慧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常被父母教导要对亲戚好,因为他们是血脉相连的人。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特别是步入中年之后,我们对亲戚关系的认知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与其在是否交往的问题上纠结,不如选择不动声色地疏离。这并不是因为我们变得势利,而是基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现实考量。 《平凡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话:“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这段话虽然有些偏激,但却揭示了亲戚关系中可能存在的淡漠和纠缠不清带来的伤害。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年人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即便在老家发展,也多半迁居到了县城,不再像祖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亲戚之间的交往方式也需要相应调整。对于那些层次不同、难以沟通的亲戚,适度疏离或许是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 层次不同,往往导致话题难以共鸣。以我自己为例,我出生在农村,村里的亲戚众多。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发现与亲戚之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他们关注的是田里的收成、家里的琐事,而我则更多地关注城市的繁华、工作的压力。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在交流时难以产生共鸣,甚至可能因为一些小事而产生矛盾。因此,我选择与这些亲戚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因为琐事而闹得不愉快。 时光荏苒,亲戚之间早已变得陌生。离开故乡多年的鲁迅,在回到故乡处理老宅时,与儿时的玩伴闰土重逢,却发现彼此已经变得陌生。这种陌生感不仅源于时间的流逝,更源于彼此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当我们再次回到老家,与亲戚重逢时,也会发现彼此已经变得陌生。我们不再了解他们的近况,他们也不再了解我们的生活。这种陌生感使得我们在交流时难以找到共同话题,甚至可能因为一些误会而产生隔阂。 远道而来的亲戚,多半是有事相求。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当老家的亲戚带着礼物远道而来时,我们往往会感到欣喜和感激。然而,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他们此行并非仅仅是为了叙旧,而是有求于我们。这种求助可能涉及一些棘手的问题,甚至可能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如果我们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失望和不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选择适度疏离亲戚关系,避免因为无法提供帮助而产生尴尬和矛盾。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完全断绝与亲戚的联系,而是要学会分类处理亲戚关系。对于那些与我们志同道合、能够产生共鸣的亲戚,我们可以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对于那些层次不同、难以沟通的亲戚,我们可以选择适度疏离,避免因为琐事而闹得不愉快。这种分类处理的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维护亲戚关系,还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一份宁静和从容。 总之,人到中年之后重新审视亲戚关系是一种智慧的选择。适度疏离并非冷漠无情,而是基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现实考量。通过分类处理亲戚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空间,避免因为琐事而陷入不必要的纷争和矛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