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浙江嘉兴,男子在4S店看中一款车,价值17.8万元,男子砍价到15万,销售没有答应,却提出可以先交1000元意向金,再与老板谈谈价格。男子转完钱后,销售说订金已收1000,当男子前往店里谈细节时,却发现销售态度有些恶劣,想把订金退了,谁料,销售却坚持说订金退不了,让男子傻眼。 【信源】信源:1818黄金眼——2024-11-06《买车没谈妥,意向金却变成了定金?》 “一千块,买个教训!”本来是高高兴兴的买车,可是没想到竟然掉到了4S店的陷阱中。这个看似普通的购物纠纷,实则暴露了汽车销售领域普遍存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2023年10月18日,卢先生在嘉兴某4S店看中了一辆捷途山海T2。销售小赵最初报价17.8万元。 卢先生经验丰富,一开口就把价格砍到了15万。小赵没直接拒绝,但也没彻底关闭门,他提出了个条件:先给1000块定金,然后他会帮卢先生去找领导争取更低的报价。 卢先生想着1000块也不多,万一买不成,应该也能退,于是就转账了。很快,小赵发来消息,说15万的价格批下来了,1000块意向金已经转给公司了,还发了一份购车合同让卢先生确认。 当时卢先生正忙,没细看合同,只注意到“目前5000订金,已收1000元”的字样,以为价格谈妥了,就开始和小赵讨论车辆配置。卢先生打算去店铺签合同,可是在车载爬梯的价钱上和店家发生了点小摩擦。 之前小赵说单独安装要加4000元,现在店里经理却说只能减200元。这前后说法差距太大,卢先生感觉自己被套路了,店员的态度也变得很差,一副爱买不买的样子。卢先生一怒之下,去了另一家4S店,发现同款配置的车只要14.5万,服务态度也好得多。 他二话不说,直接在那家店把车买了。新车到手,卢先生想起之前交的1000块钱,联系了第一家4S店要求退款。没想到对方却变脸了,说1000块意向金已经转成了定金,概不退还。 卢先生翻出聊天记录,发现小赵发来的消息里明明写的是“订金”,现在却变成了“定金”。一开始收的是个预订钱,后来双方一商量,这钱就变成了订金。那15万的优惠价格也是费了好大劲才谈成的,要是卢先生不买,那可就是违约了。 至于另一家店14.5万的价格,他们表示那是别人的亏本买卖,和他们无关。4S店最初还打算退一半意向金,但后来领导觉得他们没错,就一分钱也不退了,再打电话也不接了。 卢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在汽车卖场,那些消费者权益的圈套层出不穷。文字游戏:“订金”、“定金”、“意向金”,这些词语看似差不多,实际意义却大相径庭。不良商家故意混淆这些概念,诱导消费者交钱,然后用文字游戏玩弄消费者。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更要擦亮眼睛,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好功课:购车前,充分了解车型信息、市场行情、价格区间,做到心中有数。货比三家:不要只看一家4S店,多跑几家,比较价格、服务、优惠政策。 对此事,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