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浙江一小伙因车祸,永久丧失自主呼吸功能,父母捏皮球5000万次,用自制简易呼吸机为儿子续命:“手指废了有什么要紧,只要还能动,爸妈就不会停下来。” 那天晚上,付学朋骑车好好地在路上走,谁能想到,突然就被一辆车给撞了。 这一撞可不得了,直接把他的生活全撞碎了。永远失去了自主呼吸的能力。当医生宣判他需要长期依赖呼吸机生存时,父母老程和张阿姨的世界仿佛坍塌了。 但看着病床上毫无生气的儿子,他们知道,自己不能倒下。 为了给儿子治病,家里能卖的都卖了,房子、车子、家具,能换钱的都拿去换了儿子的一线生机。 可那高昂的医疗费用,就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无情地吞噬着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 肇事者赔偿的那点钱,很快就花光了。无奈之下,父母只能把儿子接回家。 医生教了他们一个方法 —— 用呼吸球来维持儿子的呼吸。就这样,父母开始了他们漫长而艰辛的守护之旅。 那个小小的呼吸球,在父母的手中,仿佛有了千钧重。父亲粗糙的大手握住呼吸球,每一次挤压,都像是在与死神争夺儿子的生命。 一分钟要挤压 18 次左右,一天下来就是两万多次,这数字如同大山一样压在父母的心头,可他们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懈怠。 刚开始的时候,父亲的手因为用力过度,总是不停地颤抖,那关节处传来的疼痛,像无数根针在扎。 但他看着儿子因为自己的挤压而有了呼吸,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母亲也没闲着,她要负责儿子的饮食起居。喂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小心翼翼,就怕儿子呛着。 她还得时刻留意呼吸球的情况,要是儿子稍微动一下,导管滑出,那可就危险了。 夜里,母亲也不敢睡踏实,隔一会儿就得起来看看儿子,帮他吸痰,调整呼吸球。 日子一天天过去,父母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挤压呼吸球,开始变形了,原本灵活的关节变得肿大,每一次弯曲都钻心地疼。 可他们没有放弃,反而想出了新的办法。当手指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用手掌来按压呼吸球。 那简陋的呼吸机经常出问题,有几次差点要了儿子的命。 有一回,呼吸机突然不工作了,儿子的脸色瞬间变得青紫,父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父亲赶紧用手捏呼吸球,母亲则手忙脚乱地检查机器,那紧张的气氛,仿佛空气都凝固了。 好在最后发现是一个小零件松动了,这才化险为夷。 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家人的力量也在支撑着他们。两个女儿经常回来帮忙,舅舅、叔叔、堂弟们也纷纷伸出援手。 大家轮流来捏呼吸球,只为了让付学鹏能好好地呼吸。村里的邻居们也被这一家人感动了,时不时地送些吃的喝的过来。 夫妻俩为生活忙碌,却从未停止对未来的希望。“哪怕捏到手指废掉,只要他活着,我们就有目标。”每次有人劝他们放弃,老程总是这样回答。 18年间,夫妻俩的手一共按压气囊约5000万次。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对于老程夫妇来说,这是爱与责任的见证。 后来,有个巧手的亲戚听说了他们的事,就琢磨着自制一个更方便的呼吸机。 他到处找材料,试验了无数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有时候,大家都觉得没希望了,可他就是不放弃。 终于,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台简易的呼吸机诞生了。当这台呼吸机第一次为付学鹏工作时,在场的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这台自制的呼吸机也有它的问题,比如噪音大得像打雷一样,晚上开着,整个屋子都嗡嗡响。 而且,这对靠着低保生活的父母,根本负担不起长时间使用它的电费。所以,很多时候,还是得靠父母手动捏呼吸球。 就在这家人几乎要被苦难压垮的时候,善良的人们如天使般降临了。 新闻报道了他们的事迹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有人捐款,有人送来了真正的医用呼吸机,还有人送来了生活用品。 在父母的坚持和社会的关爱下,付学鹏虽然还是躺在床上,但他的眼神中多了几分希望。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父母和那么多好心人都在为他努力 如今,小程依然离不开机械辅助,但在父母的陪伴下,他学会了用眼神与人交流,还能通过辅助设备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他的笑容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张阿姨说。 这段故事既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也是对父母之爱的最好诠释。 老程夫妇用他们不屈的行动告诉我们,爱不只是承诺,而是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坚守。 每次讲到这件事,老程都会略带羞涩地笑笑:“我们只是普通人,做了一些普通的事情。” 可正是这些“普通”的坚持,造就了一个不平凡的奇迹。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父母制呼吸机为子续命:生命不能承受的呼吸之重)
观念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