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焦电影史同性恋、跨性别者和黑人,曾经的边缘电影如何走向主流?《杰森的画像》

若芹评娱乐 2024-11-19 14:49:51

深焦电影史 同性恋、跨性别者和黑人,曾经的边缘电影如何走向主流?

《杰森的画像》在QTBIPOC的经典电影中举足轻重,久经不衰,但与之矛盾的是,该片也凸显了镜头之外陈述缺失的危险。尽管克拉克最终捍卫了她的创作方法,享誉一名举足轻重的女性电影人。

之后近二十年,第一部以黑人女同性恋为主角的电影才浮现银幕。随着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的全球兴起,尤其是黑人电影的发展,80年代中期的黑人和酷儿演员知名度与日俱进。不过银幕内外的出柜自由并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当时最引入注目的黑人男演员,莫过于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es Ford Coppola)电影《棉花俱乐部》(The Cotton Club,1984)里惊鸿一舞的踢踏舞者莫里斯·海因斯(Maurice Hines)。

1985年的《紫色》 (The Color Purple)改编自非裔美国作家爱丽丝·沃克普利策获奖的书信体小说,电影的上映让两位主角夏戈(玛格丽特·艾弗瑞饰)和西丽(乌比·戈德堡的突破性演出)的故事推向了的主流视野中。

电影版《紫色》的成功指引着把观众走进沃克的原著,电影版对小说里夏戈和西丽复杂的同性情谊其轻描淡写的改编,引发了观众质疑,有人认为这是在故意抹去。后来,斯皮尔伯格也承认,对于在性方面的改编没有更忠于原著( "more sexually honest” ),自己应有责任。

到了80年代末,风平浪静的表面下是难以言喻的波涛汹涌,艾滋病危机的爆发,以及公共机构糟糕透顶的反应,使得LGBTQ+群体怒火中烧。这一背景下,对边缘群体的接受与包容成了正当的诉求,随之而来的还有一股记录时代与群体的欲望之风:让我们的故事永垂不朽。旧时代的逝去,接踵而至的是各类民权运动的兴起与被压迫,而多元性别社群里同性恋黑人不断聚积汇集的解放运动和正义的斗争诉求,有时与这些运动是矛盾冲突的,因而这种反抗与诉求的紧迫性在黑人群体的文化对话中更加凸显。

阅读更多内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