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这一重要职位。在即将离开之际,他去向华国锋辞别,话语间满是感慨:“除了毛主席,还有谁会把农民当作国家的主人,将他们捧到如此之高的地位呢?”这一声感叹,宛如洪钟大吕,在历史的长廊中久久回荡,饱含着他对毛主席深深的敬意,以及对那个特殊时代农民地位提升的无限怀念。 回溯到五年前,陈永贵来北京参加第四届人大会议之时,周总理赋予了他一个全新的任命——出任国务院副总理。这个消息对于陈永贵来说,仿若梦幻一般,简直不可思议。毕竟,他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在过去的十年里,尽管他的职务从最基层的村干部逐步晋升至省委,但国务院副总理这一要职,对他而言,无疑是“一步登天”。这样的升迁速度,让他一时间如置身云雾之中,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 陈永贵赶忙向周总理推辞,诚恳地表明自己实在难以胜任这份工作。然而,周总理接下来的一番话语,宛如定心丸一般,让他彻底放下了心。周总理语气坚定地对他说:“你是党员,要接受组织的安排。”这简短而有力的话语,承载着党组织对党员的信任与要求,让陈永贵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 随后,周总理又耐心地向他解释,古往今来,每一个杰出的人才都是从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这并非是个人的荣耀,而是人民赋予的使命,应当拥有首当其冲、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在周总理的开导下,陈永贵明白了这份任命背后的深刻意义。 在当选副总理之后,陈永贵发现和自己一同当选的还有工人代表吴桂贤,这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之重大。他深知,自己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广大农民群体,承载着农民们的希望与期待。 1915年,陈永贵出生在山西省大寨村,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寨位于黄土高原之上,那里地形崎岖,土地贫瘠得如同被岁月遗忘的角落,贫苦如同阴霾一般,笼罩着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 陈永贵的童年,是在贫穷与饥饿的双重折磨中度过的,同时还要经受战火的无情洗礼。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如何在列强的铁蹄下惨遭侵略的。那一幕幕惨痛的画面,深深地烙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他也亲身感受到了在列强压迫之下,中国农民那痛不欲生的悲惨生活。 在他六岁那年,生活的苦难如同一座无法承受的大山,压垮了他的父亲,父亲最终选择了自缢。命运的残酷并未就此停止,但人性的温暖却在此时闪现。大寨的一名寡妇,不忍心看到孤苦伶仃的陈永贵独自在这世间挣扎,于是好心将他收养。这一善举,让陈永贵在黑暗的童年中感受到了农民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如同寒夜中的一丝烛光,给他带来了温暖和希望。 新中国成立之后,陈永贵深刻地认识到,农民既然有力量打碎一个旧中国,那么就同样有力量建设一个新中国。对于大寨而言,改变现状的关键力量,就在于大寨农民自身的艰苦奋斗。 自此以后,大寨的农民们开启了与命运顽强抗争的征程。他们一边要与贫瘠的土地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一边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不屈不挠的搏斗。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陈永贵带领大寨的农民们不畏艰辛地上山开垦新的耕地,精心改良原有的土地。他们积极引进化肥,运用科学的方法,如同呵护孩子般对待每一寸土地,让那原本贫瘠的土地一点点焕发生机。 为了保护粮食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大寨的农民们拿起锄头、铁锹等简陋的工具,挖引水渠、建蓄水池。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他们就用最原始却也最坚韧的方式——背箩筐,一筐筐地将土运出去。他们的身影在黄土地上穿梭,那是对生活不屈的呐喊,对未来坚定的信念。 然而,大寨要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似乎还需要经历一场“涅槃”,一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严峻考验。 1963年,对于大寨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先是连绵不绝的暴雨无情地冲击着庄稼,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正当农民们以为这场灾难即将过去时,没想到暴雨只是灾难的前奏。紧接着,狂风呼啸而来,冰雹如炮弹般砸向大地,这场罕见的天灾将农民们一年来所有的心血都摧毁殆尽。曾经满是庄稼的土地,如今只剩下残枝败叶;曾经精心修筑的农业设施,如今也只剩下残垣断壁。那是一幅令人心碎的画面,仿佛世界末日降临。 换做其他人,面对如此惨烈的景象,或许早已自暴自弃。但陈永贵深知,大寨不是他一个人的大寨,这里的每一个农民都有着顽强的意志。他还没来得及悲伤,就看到农民们已经在思考如何进行灾后重建了。时间紧迫,容不得他有丝毫的犹豫。 陈永贵迅速振作起来,他那洪亮的声音在大寨上空响起,号召农民们行动起来。这一次,大寨的男女老少纷纷响应,他们如同紧密相连的钢铁长城,义无反顾地加入到灾后重建的行列。在整个大寨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再大的灾难,在众志成城的大寨人面前,也不过是暂时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