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女子去超市买矿泉水,由于地方方言差异,4块钱的矿泉水被女子听成10块钱,

白羊登义文 2024-11-19 15:35:50

浙江,一女子去超市买矿泉水,由于地方方言差异,4块钱的矿泉水被女子听成10块钱,可女子付钱后老板却并未提醒。事后,女子意识到被坑,要求店家退还多支付钱,对方却仍拒绝退还。   李女士(化名)去楼下小卖铺买水,挑选完商品准备结账时,店家告诉李女士一桶水4块钱。   然而,由于当地方言讲话的原因,准备付钱的李女士听成了10块钱,出于信任,李女士直接支付了20元。   考虑到老板当时发音不标准,李女士还特意让老板看了下手机支付成功的界面,在得到对方点头同意后,女孩这才消除了疑虑。   没曾想,等她再次去楼下小卖铺买水,正准备按照之前的价格支付时,一旁的小伙看到后,好心出言提醒,告知李女士每桶水4块钱。   “四块钱的水,你怎么都按十块支付?”   听得此话,李女士心里这才意识到了什么,于是就希望老板退回先前多付的钱。   “我明明付了20块,你们怎么可以不承认!”李女士情绪激动地说道。   面对李女士的要求,店家表示,交易已经完成,且在付款过程中,当时已明确告知了顾客价格,拒绝退款。   对此,李女士感到十分憋屈,认为超市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更何况自己当时将付款界面拿出了,提示音明显报的“支付到账20元”,如今却拒绝退钱。   “如果当时你们能多一句解释,就不会有现在的误会了。现在你们这样做,完全不顾消费者的感受。”   那么,从法律角度上讲,该如何看待此事?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因语言沟通障碍导致误付超额款项,商家有义务退还多收的款项,这是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原则。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李女士因为方言差异误将4元听为10元,并支付了超出实际价格的款项。根据上述法律规定,消费者享有获得真实信息的权利,而商家有义务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虽然交易已完成,但由于信息传递错误导致的超额支付,商家应当退还多收的部分。   不过,从法律角度来看,关键在于证明是否存在误导行为。   如果李女士能够提供证据表明当时确实是因为店家的表述不清而产生了误解,比如有证人可以证明当时的对话情况,或者是有录音等证据。   那么李女士尝试与店家进一步沟通后,对方拒不友好解决,可以通过消费者协会或者其他相关机构投诉,要求店家退还多付的款项。   小编认为,小卖铺既然开门做生意,最好还是诚信经营。在第一次发现顾客支付错价格后,就该出言提醒女孩,给女孩心中树立一个好形象的同时,也是展示地方风土人情的机会,而不是贪小便宜一言不发。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洛阳广播电视台;2024年11月14日关于《4元矿泉水听成10元,女子:第2次支付后被旁人提醒了》的报道)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