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官林遵投诚后,想要当新中国海军司令,刘伯承怎么劝都不听,张爱萍只好找毛主席出面,而毛主席一句话,就让他心服口服。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陆地上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尽,新的挑战已在海面上浮现。国民党残余势力盘踞沿海岛屿,对新生政权虎视眈眈。“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怎么守住万里海疆?
”这个问题,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更棘手的是,当时我们几乎没有海军,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就是人民海军初创时面临的困境。
渡江战役的胜利为新中国开启了新篇章,但也暴露出海军力量的薄弱。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民党残余海军力量的威胁,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迫在眉睫。
1949年4月23日,在江苏泰县白马庙,第三野战军东路渡江作战指挥部里,人民海军正式宣告成立,张爱萍被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更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张爱萍接手的是一个几乎空白的局面。新中国海军,说白了就是一张白纸。没有舰艇,没有装备,更没有经验丰富的海军人才。
当时的海军人员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部分是从陆军部队调来的,作战经验丰富,对党忠诚,但对海军业务一窍不通;另一部分是起义、投诚的原国民党海军官兵,他们掌握海军技术,但思想背景复杂,对共产党的理念和军队作风缺乏了解。
用张爱萍的话说,这两部分人都是“跛子”,需要“医”。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将这些“跛子”融合成一支能打胜仗的海军。
面对这支“跛脚”的海军,张爱萍深思熟虑,提出了一条“33字”的建军方针:“在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解放军陆军为基础,团结原海军人员,共同建设人民海军”。
这33个字,字字珠玑,为人民海军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它既强调了党的领导,又肯定了陆军的基础作用,同时对原国民党海军人员表达了团结的意愿,为日后的人才融合奠定了基调。
除了方针,细节也至关重要。张爱萍注意到,一些人习惯称呼原国民党海军人员为“国民党”或“旧海军”,这无疑加深了双方的隔阂。
于是,他提出用“原海军人员”或“原海军同志”来称呼他们,这一看似微小的改变,却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让原国民党海军人员感受到尊重和温暖。
张爱萍深知,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必须要有懂技术、有经验的人才。他积极走访原国民党海军将领,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展现出求贤若渴的姿态。
林遵,这位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原国民党海军将领,就是张爱萍重点争取的对象。他亲自登门拜访林遵,肯定其率部起义的功绩,并邀请他参与海军建设。
为了进一步打消林遵的顾虑,张爱萍还邀请刘伯承出面做工作。最终,林遵被张爱萍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加入人民海军。
此外,张爱萍还积极招募其他原国民党海军技术人员,并成立了“华东军区海军研究委员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
他还从金声处得知,许多原国民党海军技术人员散落在各地,于是发布通告,鼓励他们加入人民海军。短短时间内,近5000名原国民党海军人员投身到人民海军建设中,这为海军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人才的整合只是第一步,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和发展先进的技术。为此,张爱萍积极推动海军学校的建立,并亲自担任校长兼政委。
他鼓励“原海军人员”和陆军调入人员“结成对子”,互帮互学,快速提高海军人才的整体素质。徐时辅提出的“先学怎么做,后讲为什么”的“突训”方案,更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舰艇建设方面,曾国晟在张爱萍“变废为利、扬长避短、陈船利炮”的思路指导下,带领团队将商船改造为军舰,并克服重重困难,修复了大量舰艇,为海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同时,张爱萍还在舰艇上建立了政治委员制度,确保党的领导,加强军队内部管理,为海军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1949年8月,毛泽东接见了张爱萍和林遵等人,对人民海军建设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勉励新老海军团结合作,共同奋斗。
毛主席的接见,极大地鼓舞了海军将士的士气,也坚定了林遵等原国民党海军人员为新中国海军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随后,林遵被正式任命为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全体海军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人民海军从无到有,快速发展。1950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举行了盛大的周年庆典,51艘战斗舰艇、52艘登陆舰艇和31艘辅助船获得命名,这标志着人民海军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人民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走过了一条充满艰辛而又辉煌的道路。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领导和团结一致的奋斗精神,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创造奇迹。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
文不对题
纯粹就是胡诌八扯,驴唇不对马嘴。
杂乱的文章!
写的什么名堂
妈的,哪里抄的一段
跑题了!
文不对题词不达意
我发现,现在的文章都是没有文化的人写的。不是文不对题,就是胡说八道,胡编乱造。
胡乱瞎编,到底说了什么?
文不对题,看不懂
编故事
海军司令员是什么级别,林将军怎么可能提这种要求,造谣
东抄一段,西挪一段,拼拼凑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