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年轻人无辜入狱21年,其中两人险些被判死刑,当他们终于洗清冤屈后,这五人拒绝了国家提供的赔偿,他们唯一的要求是:希望能够让当初办案的人法办! 21年,人生能有几个21年?对安徽涡阳五周来说,这21年是炼狱,是无妄之灾,是深不见底的绝望。1996年,他们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却因为一桩血案,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2018年,他们走出监狱,已是两鬓斑白的中年人,错失的青春、破碎的家庭,成了这起冤案最沉重的注脚。今天,我们回望这起案件,不仅仅是为了回顾历史,更是为了反思:这样的悲剧,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能从中汲取哪些教训? 1996年8月25日,夜幕笼罩下的安徽涡阳大周庄,本该是宁静祥和的景象。然而,周继鼎一家五口却遭遇了灭顶之灾。凶手残忍地挥舞着凶器,夺走了周家大女儿的生命,其他家庭成员也身负重伤。这起突如其来的血案,打破了村庄的平静,恐惧和不安蔓延开来。 案发后,警方迅速展开调查,但由于当时的侦查技术有限,现场缺乏直接证据,甚至没有目击证人,案件侦破一度陷入僵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周家小女儿周春华的证词,成了唯一的线索。她声称案发当晚看到周继坤和周家华进入家中。这句证词,看似关键,却成了五周噩梦的开始。 警方根据周春华的证词,逮捕了包括周继坤、周家华在内的五名周姓村民。这五名年轻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杀人嫌疑犯。 他们百口莫辩,提供了多个不在场证明:有人当晚在外拉化肥,有人在朋友家吃饭聊天。然而,这些证明在当时并未得到重视,调查方向已然偏离了正轨。 1998年,阜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合议庭经过审理,认为五名被告无罪,准备释放。眼看五周即将重获自由,案件却发生惊天逆转。受害人周继鼎得知五人即将被释放的消息后,情绪激动,当着法官的面服毒自杀。 周继鼎的自杀,如同重磅炸弹,瞬间引爆了舆论。巨大的压力之下,警方为了尽快破案,采取了极端手段刑讯逼供。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周在春率先“认罪”,随后其他人也相继“招供”。 就这样,在没有物证、没有凶器的情况下,这起血案“水落石出”。 1999年3月,法院认定周继坤等五人犯有故意杀人罪,判处周继坤、周家华死缓,周在春无期徒刑,周正国和周在化分别有期徒刑15年。这场建立在逼供基础上的审判,彻底葬送了五个年轻人的未来。 五周入狱后,他们的家人从未放弃,四处奔走,希望能够为他们洗刷冤屈。上访材料如同石沉大海,希望一次次破灭。 就在家人近乎绝望的时候,正义人士陶清出现了。她旁听过当年的庭审,深信五周是无辜的。一句“正义不能缺席”,改变了她和五周的命运。 接下来的21年,陶清四处奔走,收集证据,为五周申冤。这条路异常艰难,她和她的同伴多次遭到威胁和报复,甚至有人因此被非法拘禁。 陶清本人也曾因莫须有的罪名入狱两年。即使身陷囹圄,她也没有放弃,依旧为五周的事情殚精竭虑。 陶清的坚持,终于等来了曙光。经过多年调查取证,司法机构决定对“五周案”进行再审。2018年4月,安徽高院作出终审判决,宣告五人无罪释放。 这一刻,五位已过不惑之年的男人,相拥而泣,21年的等待,终于换来了迟来的正义。 出狱后,五周拒绝了国家赔偿。21年的牢狱之灾,早已物是人非,金钱无法弥补他们失去的青春和破碎的家庭。他们唯一的要求,是追究相关办案人员的法律责任。对他们而言,这才是真正的正义。 “五周案”的平反,不仅仅是五个人的胜利,更是司法正义的胜利。这起案件深刻地警示我们:刑讯逼供、证据不足、舆论压力,都可能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司法公正,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起案件也引发了我们对司法程序、证据规则、办案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反思。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如何保障人权,维护法律尊严?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五周案”的21年,是五个家庭的苦难史,也是中国司法进步的见证。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我们期待,未来的司法体系更加完善,程序更加公正,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和公正。 信息来源:网络素材
说了一大堆,当年制造冤案的那些“人”处理了吗?怎么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