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边防战士魏德友回山东老家相亲,因长相英俊,吸引大批女孩上门相亲,对此

报君知史 2024-11-19 15:52:46

1964年,边防战士魏德友回山东老家相亲,因长相英俊,吸引大批女孩上门相亲,对此,他从容放话,想结婚就必须满足一个条件!然而,条件一出,瞬间吓跑了一大半人!   戈壁滩的风,卷着沙砾,拍打着低矮的土屋,屋内,两鬓斑白的老人握着一枚闪亮的勋章,眼神深邃,思绪万千,这枚“七一勋章”,是对其几十年如一日戍边守土的最高褒奖,也承载着一个家庭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兼程。

黝黑的皮肤,挺拔的身姿,山东老家的乡亲们对魏德友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那个俊朗的小伙子身上,探亲归来,他成了村里的 焦点,父母也开始为他的婚事操心。   可魏德友心里清楚,边疆才是他真正的归宿,他需要一个能与他共同坚守的伴侣,相亲那天,他郑重地提出一个条件:必须和他一起去新疆戍边。   这条件,在很多人看来近乎苛刻,也让众多原本心生爱慕的姑娘们望而却步,但并非所有人都被吓退。   在媒人的介绍下,一个名叫刘景好的姑娘走进了魏德友的生活,她面容清秀,眼神坚定,对边疆的艰苦早有耳闻,却并未因此却步。   或许是魏德友的真诚打动了她,又或许是她对军人保家卫国的敬佩之情,让她做出了这个勇敢的决定,两人很快确定了关系,领证结婚,没有繁琐的仪式,只有对未来共同生活的期许。

新婚的甜蜜很快被边疆的现实冲淡,戈壁滩的荒凉超出了刘景好的想象,低矮简陋的房屋,单调枯燥的食物,漫天黄沙和呼啸的风声,都让她感到恐惧和无助。   她哭着想要回家,魏德友心疼地安慰她,承诺三四年后就退伍,带她回山东过安稳日子,这个承诺,像一颗定心丸,暂时抚平了刘景好内心的不安,也为这段边疆情缘增添了一丝希望。

边疆的风沙和寂寞,是无形的考验,刘景好从最初的难以适应,到逐渐习惯,再到理解并支持丈夫的工作,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她亲眼目睹了丈夫的辛劳,也感受到了他身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戈壁滩的恶劣环境,不仅磨砺了她的意志,也让她和丈夫的心贴得更近。

魏德友的戍边生涯,远不止是简单的站岗放哨,他每年巡逻超过3000公里,几十年累计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圈,他帮助迷路的旅人,救助流浪的牧民,甚至与跨境的偷猎者搏斗。   1964年,魏德友与同乡战友陈秀仓响应号召,毅然投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片草原地广人稀,野狼时常出没,初到这里,他们面对的不是普通的生活,而是对意志与勇气的考验。   草原上的环境异常恶劣,夏季酷热难耐,冬季则寒风刺骨,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极为匮乏,可魏德友与陈秀仓并未退缩,他们咬牙坚持,将青春和汗水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用双手开垦荒地,搭建哨所,巡逻边境,用无畏的精神筑起一道坚固的“边境线”。   同年8月,陈秀仓在执勤时被野狼咬伤,感染狂犬病不幸牺牲,临终前,他叮嘱魏德友要守好边境线,这个承诺,成了魏德友一生的坚守。

三四年,十年,二十年……魏德友的“退伍承诺”一次次被推迟,国家边防的需要,边境线上人手的紧缺,让他无法在这个时候离开。   他内心也充满了挣扎,对家庭的愧疚,对妻子的承诺,都让他难以抉择,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坚守,这份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已经深深地融入他的血液。

边疆的艰苦,不仅是魏德友和刘景好两人的付出,也影响着他们的四个孩子,孩子们在团部上学,缺少父母的陪伴,早早地学会了独立和照顾自己。   魏萍儿时被寄养在战友家,那种寄人篱下的滋味,让她至今记忆犹新,为了父亲的戍边事业,孩子们付出了很多,也理解了很多。

孩子们长大后,都回到山东老家工作生活,魏德友开始担心自己的岗位后继无人,他希望孩子们能回来接替他继续守边。   最终,二女儿魏萍做出了选择,她回到了萨尔布拉克,成为了一名护边员,新时代的边境线上,有了新的守护方式,皮卡车代替了马匹,摄像头代替了肉眼,但不变的是那份守护边疆的责任和情怀。

五十八年,魏德友的承诺早已超越了时间,边疆已经成了他真正的家,他和刘景好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也守护着彼此的爱情和承诺,他们的坚守,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对国家、对土地的深沉热爱。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