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心声:与宝宝的交流方式,塑造孩子未来的回馈 回想起我三年级时的一次考试,紧张的氛围刚刚散去,迎接我的却是一场无情的责备。 妈妈严厉地喊道:“看看你的试卷!” 我颤抖着从书包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不及格的试卷递给她。 “怎么又不及格?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人长得漂亮,成绩也好,一点都不让爸妈操心。我怎么生了你这个……” 面对妈妈的指责,我只是默默地流泪,无法回应。 那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但当时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妈妈的严厉呵斥让我至今心有余悸。因此,我很少与妈妈谈心,因为我害怕她。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但在妈妈眼里,我可能只是一件破旧的外衣。 到了叛逆期,我常常想反驳妈妈:“你为什么不想想我是你肚子里出来的,为什么我没别人漂亮,没别人成绩好?”但我只是想想而已,最终这些想法都深深地烙印在心底,像铁烙一样无法磨灭。 如今,每当我遇到挫折,我都会想:是不是因为我不漂亮,是不是因为我特别差,是不是我什么都比不过别人?这种自卑心理一直困扰着我。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像妈妈那样总拿我与别人比较的做法却让我深受伤害。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的父母是最疼爱自己的人,但如果父母总是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而自己却什么都不如别人,这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根本不爱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养成自暴自弃的习惯,自卑感完全掩盖了自信。 因此,请不要再当着孩子的面将他与其他孩子比较。孩子的纯真无法理解大人所谓的“激将法”。 还记得六岁那年,我好奇地问妈妈:“什么东西吃鸡呀?”妈妈却突然停下手中的扫帚,朝我吼道:“滚出去!”这三个字吓得我魂飞魄散,哭着跑开了。我当时只是想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了这样的回应。一个六岁的孩子,哪里懂得什么是“恶意”,什么是“乌鸦嘴”,哪些问题该问,哪些问题不该问? 直到十多岁,我才明白当时的问题确实不应该问。但无论过程如何,结局都是我记住了这件事情和妈妈当时的态度,这让我变得更加胆怯,不敢提出心中的疑惑。 如果当时妈妈能耐心地告诉我:“黄鼠狼是鸡的天敌,妈妈在整理鸡窝,鸡是我们家养的,不应该在这种场合问这样的问题,兆头很不好。教你说话要注意场合。”或许我不会成长得这么缓慢。 后来有次姨奶奶寄了很多肥皂过来,我高兴地跟妈妈说:“这么多啊!以后都不用买肥皂了。”这本是一句很容易理解的话,我的意思就是肥皂很多。然而妈妈却来了一句:“难道用完了人就死掉了吗?”听到这句话,我别提有多伤心了。慢慢地,我开始在妈妈面前变得沉默寡言。在她眼里,不管我的想法有多单纯,都变成了恶毒的诅咒。以至于后来,我几乎没和妈妈单独谈过心。我们之间的代沟无法化解,即使是最亲的小姑劝我也无济于事。她的语言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灵的伤害,她的恨铁不成钢在我身上留下了无数的伤疤。 因此,在与自己孩子的沟通中,我付出了很多努力,并总结了一些经验: 首先,我努力提升自己的说话素质。在孩子面前不说脏话,关注育儿公众号学习沟通技巧。同时,坚持每天晚上给孩子讲绘本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时刻警醒我们注意语言表达和行为规范。通过绘本故事中的积极结论,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 其次,和孩子说话时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们都喜欢与乐观的人交往,他们的积极情绪和说话方式会感染我们。因此,在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语调,避免将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愿意与我们交流。 再者,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虽然我们的想法可能更全面,但孩子的思想总是充满想象。多和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或许我们会发现一些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东西。因此,多给孩子提问的机会,你会发现他们的回答非常有趣。 此外,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的“蜗牛”,他们做事可能很慢,但我们需要耐心等待。用积极的语言鼓励他们,而不是一味责备。 同时,避免带孩子接触带有消极语言的人或地方。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我尽量不带孩子去麻将馆等地方,以免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最后,不当着孩子的面进行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其他孩子比你做得好,而是可以给孩子建议或将其衍变成一个小故事,让孩子自己思考该怎样做才是最好的。 其实,我们有时候缺少的就是一份耐心。如果我们多听听孩子的话,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就能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都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我们自己说好话了,才能教会孩子怎样说好话。 因此,将孩子与你说的每句话都认真倾听并思考后再回应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孩子在成长,他们的每一天都在变化。所以,请和孩子好好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