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没,跳水这项运动看似简单,一直被中国选手所主宰,全球范围内的对手依旧难以追赶。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信源:中国跳水“梦之队”压水花秘诀是这样…——北京科协2021-07-26 跳水,一项力与美、技巧与胆量的完美融合,总能引发无数惊叹。 尤其是中国跳水队,堪称“梦之队”,在世界赛场上叱咤风云,金牌拿到手软。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跨越千年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是科学训练的智慧结晶,是一代代运动员与教练员的汗水铸就。关于跳水运动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远古时期的渔民,观察水面禽类捕食的敏捷身姿,效仿其跃入水中的姿态,从而孕育了原始的跳水动作。 西方的考古发现似乎为此提供了实物佐证:在意大利一处古老墓室的壁画上,绘有一个少年从高处纵身跃入海洋,周围人群兴奋喝彩。 据鉴定,此画可上溯至公元前5世纪,这意味着跳水可能有着极为漫长的历史,也有观点认为该画可能并非表现跳水,而是某种生命哲学的象征,谜团犹未解开。 考古学总笼罩着一层神秘面纱,而在华夏大地上,跳水自古就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存在。 据记载唐朝有个名叫曹赞的杂技艺人,有本事从30米高的高杆上跃下,稳坐水面,犹如席地而坐,这在今天看来无疑是极限运动的巅峰之作。 宋朝时期人们将跳水与荡秋千技术融合,诞生了“水秋千”,想象一下在摇摆不定的船只上荡漾秋千,紧接着抓住准确瞬间跳跃而下,在空中完成一系列翻转动作,最后优雅入水,其难度丝毫不亚于当代奥运跳水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跳水方式曾是皇家贵享的娱乐项目,备受宋徽宗喜爱。古代的跳水更讲究观赏性与趣味性,与现代的竞技跳水在性质上有着明显的分野。 现代竞技跳水兴起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地区。 在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上,跳水首次被纳入国际比赛项目,揭开了新的篇章。 起初美国在跳水项目中占据着绝对优势,随着时光推移,欧洲选手崭露头角,德国、意大利等国纷纷涌现出一批跳水精英,世界跳水格局日新月异。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跳水队逐步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续写着跳水运动的辉煌篇章。 曾经,我们的条件简陋,训练场地需与泳者共享,跳板亦须借用。 初始涉足此道,既缺设备,又短缺经验。但中国跳水运动员天生具备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缺少国际竞技舞台的磨练?那就反复观看比赛录像,记录下每个选手的每一个动作,细加分析。 想要领先于对手,唯有勇攀技巧之高峰。1973年,当许多国家的选手仍在锻炼两周半的动作时,中国选手已在策划挑战三周半的高难度技巧。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追求,堪比逆天之举。 1979年,年仅17岁的陈肖霞在国际赛场上光芒四射,为中国赢得首个跳水世界冠军的荣耀。 紧接着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中国选手周继红在女子10米跳台中夺魁,实现了中国跳水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这两大成就分量沉重,成为中国跳水界崛起的重要里程碑。 提到跳水不能不提及“压水花”,这并非迷信,而是基于科学原理。跳水早期,水花的大小并未受过多关注。 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意识到水花越小,动作显得越发优雅,更能突显动作细节,便于裁判评分,因此控制水花成为了评判跳水技术的关键因素。 起初人们普遍认为,身体越尖锐的部分入水,水花就会越小,中国选手偶然间发现,以脚尖轻触水面,实际上能减少水花。起初这只是意外之发现,却带来了技术上的一场革命。 在水中锐利的物体由于其陡峭的倾斜面,使得水流更倾向于沿着该斜面快速散去,从而产生更大的水花。 而平面入水时,水分子无需向某一特定方向流动,而是自然散开,产生的水花相对较小。显然,仅仅改变手掌形状并不足够。关键在于跳水的姿势,手掌需与运动方向垂直。 这种技巧被称作“揉水”。中国跳水队依靠无数次的尝试与创新,才推进了“压水花”技艺的发展。 从张开双手到扣紧拇指,再至如今的翻掌入水,每一步骤都反映了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 从周继红、高敏、伏明霞,到郭晶晶、吴敏霞、陈若琳,再到现在的全红婵、张家齐,中国跳水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斩获无数金牌,稳坐世界跳水霸主地位。 这背后,离不开举国体制的支持。 采用“三级选拔体系”,层层筛选,培育出了众多跳水好手。 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也在进行改革,探索更符合市场规律的人才培养机制。 不过,无论体制如何变化,中国跳水队“勇攀高峰,迎难而上”的精神内核不会改变。 他们对跳水的热爱,对技术的钻研,对完美的追求,才是“梦之队”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