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大将王树声在某机关单位食堂排队打饭,见一干部打了5份饭菜,顿感蹊跷。

小娅说知识 2024-11-19 19:37:56

1968年,大将王树声在某机关单位食堂排队打饭,见一干部打了5份饭菜,顿感蹊跷。他上前询问原因,竟然被那干部怒目呵斥道:“关你什么事,闪一边去!”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人拍手叫好。 1968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风气复杂,各种规章制度受到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小小的机关单位食堂,却因一件不起眼的插队事件,引发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风气纠正。事件的核心人物,是开国大将王树声。 王树声是中国十大开国大将之一,经历过黄麻起义、长征、抗日战争等无数枪林弹雨,是革命年代的见证者。他虽身居高位,但为人低调,一向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这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到军事科学院的食堂排队打饭,简简单单,没有任何特权的痕迹。 就在他站在队伍中默默等待时,一名小战士抱着五个饭盒匆匆赶来。他并未站到队尾,而是直接插进了队伍前面。更奇怪的是,其他战士竟然默默让开了路,似乎对这一切早已习以为常。 王树声觉得不对劲,心想:“一个人吃饭,怎么会带这么多饭盒?”他没有直接发火,而是上前轻声问道:“小同志,一个人带这么多饭盒,是给谁的?” 小战士头也不回,随口回答道:“给首长打饭。”语气中透着一丝不耐烦。 王树声继续追问:“是哪位首长?”也许是他的问题太多了,小战士终于回过头,怒目而视,冷冷地甩下一句:“关你什么事,闪一边去!” 面对这样的态度,王树声并没有动怒,而是微微一笑,转身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他没有多说什么,但这件事却已经在他心中引发了深深的思考。这种不良风气是如何滋生的?他觉得,这不仅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事后,这名小战士将情况汇报给了他的上级——一名师级干部。这位干部听完后顿时吃了一惊。他得知这位询问者竟然是王树声时,更是感到脸红心跳。 毕竟,在整个军事科学院,他似乎是唯一一个享受这种“特殊待遇”的首长。 第二天,师级干部没有再让小战士代打饭,而是亲自来到食堂排队。王树声远远看着,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微笑。从那以后,这位干部再也没有让属下代打饭,机关单位食堂的风气也逐渐好转。王树声没有多说一句批评的话,却以行动教育了所有人。 这样的作风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王树声早年的革命经历。 上世纪二十年代,他投身黄麻起义,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他参与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并在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革命年代,军队的纪律是生命线。物资匮乏,纪律涣散可能导致一场战役的失败。王树声深知这一点,他从小事中抓起,从不允许任何特权现象的存在。这种严谨的作风贯穿了他的整个军旅生涯,并在和平年代得以延续。 不止在工作中,在家庭中,王树声也坚持原则。 1972年冬,他的大儿子王鲁光准备结婚。许多人建议,这场婚礼应该办得体面些,毕竟开国大将的儿子身份特殊。然而,王树声坚决不同意。他只给儿子准备了一间简单的房、一张床和两床被子,显得格外朴素。 警卫员小杨觉得婚礼太寒酸,便与王鲁光商量,从军事科学院借了两把丝绒椅和一张茶几,用来装饰新房。王树声发现后,当即命令将这些公物归还,并严厉批评道:“结婚是私事,公家的东西再小也不能动用。现在的条件已经很好了,不能因为生活改善就忘记了革命时期的艰苦作风。” 他的这番话深深影响了家人。从那以后,王鲁光始终保持低调的生活作风,从未因为父亲的身份享受过任何特权。王树声的家风,成为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有人或许会问,这样的事情是否显得太“斤斤计较”?然而,在王树声看来,小事折射大风气。 军队的纪律和公平,往往体现在一碗饭、一场婚礼这样的小事上。如果连这些都不能坚守,又如何维护军队的作风和战斗力? 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整个社会风气受到了动荡的冲击。即使是军队,也难免出现纪律松懈的现象。而王树声始终如一的坚持,却为军队内部树立了一个标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人,无论职位高低,都要坚持原则,遵守纪律。 王树声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坚守信仰的一生。 从黄麻起义到长征,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自己的名字。而在和平年代,他又用无声的行动,将革命传统与纪律精神传递给了后人。 那个普通的午后,机关食堂里发生的小插曲,最终成了一堂生动的纪律教育课。这堂课没有大声的说教,却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明白了什么是公平,什么是作风。

1 阅读:2033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