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秋青岛文化界悼念鲁迅

齐鲁晚报 2024-11-20 06:59:57

□纪习尚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病在上海去世。消息传到青岛后,国立山东大学、青岛报界等文化机构发起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包括连续报道鲁迅先生去世的消息和各地的悼念活动,山东大学国文学会还筹办了鲁迅先生追悼会。

青岛报纸的纪念报道

鲁迅先生去世次日,青岛多家报纸就在显要位置刊发了详细消息。

《青岛民报》在第二版(第一版一直为广告,第二版可视为头版)以《著名作家鲁迅逝世》为题,分三部分进行报道:一是鲁迅先生患病、治疗和去世的过程;二是鲁迅传略,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对《阿Q正传》尤加推介;三是介绍鲁迅先生重要著作。这篇报道显然是在收到电文之后仓促间排版的,以致标题中的“著名”误排为“名著”,正文中的“遗著”误作“译著”等。

1936年10月23日,《青岛民报》刊登《文坛巨星长眠地下鲁迅灵榇昨日安葬》,称六千多人参加葬礼,蔡元培、宋庆龄等为鲁迅送行。

通过本地报纸的连续报道,青岛文化界人士和普通市民及时了解了这一重要事件,无不深感悲痛。赵瑞蕻1936年秋在山东大学读大一,他多年后回忆说:“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山大,我们是那么激动、那么悲痛,见面时都讨论这不幸的消息。”

青岛鲁迅公园内的鲁迅雕像

青岛各报还发布征文启事,征集社会各界的纪念文章,随后陆续推出多个专刊,以此悼念鲁迅先生。

《青岛民报》五出专刊。10月25日,青岛诗歌社在“青岛诗歌”版,刊出专栏“纪念我们时代的歌唱者——鲁迅先生!”刊登了诗歌《永远不能磨灭的悲哀》以及诗人王亚平的纪念文章;10月29日,“新人”版推出“追悼鲁迅先生专刊”,作者韩望撰文《忆鲁迅先生》,回忆了他在上海生活书店和内山书店,与鲁迅的“三面之缘”;10月31日,出版山东大学国文学会编辑的“鲁迅先生追悼会特刊”,刊登山大教师、学生的纪念文章6篇;次日,又出版了“纪念鲁迅先生特刊”。短时间内推出如此多的纪念专刊,可谓空前。

《青岛时报》于11月1日隆重刊出《青岛市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专刊》,共有12篇纪念文章,既有知名学者所写,也有小学生稍显稚嫩的文笔。

山大国文学会筹办鲁迅追悼会

国立山东大学国文学会以及驻青学界、报界人士,分别筹划了两场鲁迅先生追悼大会。

上世纪30年代,山东大学由济南迁至青岛,历任校长杨振声、赵太侔等以“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为办学方针,延揽了一大批著名学者,闻一多、老舍、梁实秋、沈从文、萧涤非、洪深、台静农、吴伯箫、游国恩等先后在山东大学任教、工作,岛城文学气象为之一新。

除了师资雄厚,山东大学的学生也有很大热情。1935年9月,以中国文学系的学生为主,成立了“国文学会”,相互交流文学创作,并不时邀请校内外学者演讲,是一个很有活力的文学团体。

著名作者台静农肄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1925年夏他加入了鲁迅发起的未名社,开始与鲁迅先生的密切交往,鲁迅日记、鲁迅书信中提到他的地方不下数十处。1936年秋,台静农到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仍与鲁迅书信不断。鲁迅去世前四天还致信台静农,通报自己的病情,以及翻译、创作情况:“荏苒已至晚秋,倘一止药,仍忽发热,盖胃强则肺病已愈,今胃亦弱。”“我鉴于世故……专事翻译……故本年作文殊不多。”从中可见鲁迅对台静农的信任。

台静农到青岛不久,就听闻鲁迅先生去世的噩耗,悲痛之情可想而知。台静农立即与国文学会理事徐中玉商议,由国文学会牵头,在校内召开鲁迅先生追悼会。当然,为了宣传鲁迅先生的精神,参加人员不限于本校师生,校外人士也热烈欢迎。时间、地点、议程等细节基本敲定后,他们将这个消息通知报界。

10月25日《青岛时报》刊登启事《下月一日上午九时山大举行鲁迅追悼会》:“山东大学国文学会,以文坛巨星鲁迅先生溘然长逝,实为我国文学界一大损失,为追念先生之功绩,特开会决议,于十一月一日上午九时在该校大礼堂,举行鲁迅追悼会。”届时将发行纪念特刊,并邀请台静农、叶石荪、周学普等山大教师演讲。

就在山大国文学会师生紧张筹备的同时,青岛文化界也接连开了四场筹备会议,精心准备了一场范围更广、规模更大的纪念活动。

10月24日,山东大学教师、青岛媒体界人士、在青作家等文化界人士聚集到一起,讨论召开鲁迅先生追悼会的事宜。原本计划于25日即举行,由于时间太紧,决定推迟几天召开。

10月26日晚,文化界人士再次开会,议定追悼会于11月1日9时在青岛市大礼堂举行。这次活动的发起人有八十余位,几乎囊括了青岛文化界所有知名人士,包括山大教师周学普、杨津生、凌达扬,媒体界人士杜宇(《青岛民报》总编辑)、袁素瑜(《青岛时报》副刊编辑)、赵庶常(青岛《体育周刊》编辑)、张乐古(曾办《平民白话报》),剧作家宋春舫、作家老舍等。

《青岛民报》于10月28日刊登《本市文化界悼念鲁迅大会定十一月一日举行》:“本市文化界人士,特由杨津生、宋春舫、舒舍予、凌达扬、张乐古、杜宇、赵庶常、袁素瑜等八十余人发起,举行‘青岛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大会’,即日起成立筹备会。”

10月28日晚7时,筹备会在山东大学工学院召开第三次会议,继续讨论会议的具体事项。决定发起人每人承担筹备费5角,在青岛民报馆、山大第四校舍、公言报馆等处,接受社会各界赠送的花圈、挽联等。

10月30日晚7时,召开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筹备会议,拟定了大会的十项议程:一开会、二全体肃立、三奏哀乐、四献花、五向遗像致敬、六静默、七主席报告追悼意义、八唱哀歌、九演说、十奏乐散会。筹备工作画上了句号。

一天举行两场追悼大会

“青市昨日两处追悼鲁迅,一在市民礼堂,一在山东大学”,11月1日上午,两场悼念活动在青岛同时举行。

先说山大国文学会的追悼会。上午9时,校内外各界人士100多人齐集学校大礼堂,由会议主席徐中玉主持,先奏乐、行献花礼,接着台静农登台,演讲一个多小时,介绍鲁迅先生生平以及他与鲁迅交往的点点滴滴。之后,施畸、叶石荪、颜实甫等教授分别登台发言。大会进行了约2个小时,于11时许结束。

半小时后,在兰山路市民礼堂举行的追悼大会更为隆重。参加者有青岛男女私立学校学生代表、文化界人士、山东大学师生代表、山大女子歌咏队(领唱哀歌)等五百余人。礼堂布置得庄严肃穆,门外悬挂着白色的横幅,上书“青岛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大会”;主席台中间,摆放着鲁迅先生的大幅遗像,四周装饰鲜花,两旁排列着各界敬献的花圈,礼堂内挂满挽联;会场内陈列着鲁迅先生的数十种遗著,并向与会人士分发专刊和纪念册。

大会开始后,先由山东大学四名女生献花,接着由主席团成员于世琦报告此次大会的意义和目的。山大外国文学系教师周学普介绍鲁迅的人格与言论,王亚平、袁素瑜、李斐、任松坡、孟超等学者依次演讲。

14年后的1950年,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青岛将最富特色的临海公园改名为“鲁迅公园”,青岛对鲁迅的纪念仍在延续。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