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志愿军师长王扶之负伤回国探亲,遇到一个老人赶车,便搭车回家,两人一路相谈甚欢,可谁料分别时,老丈询问道:“我儿王硕,12岁就参了军,你能帮我打听一下吗?”王扶之听完浑身一颤,哭喊道:“爹,我就是王硕呀!” 当你思考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时,是否也会想象到那些在硝烟中坚持、在危机中挣扎的人,他们是怎样坚持下来的?你是否想过,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曾经忍受的痛苦和分离,又是如何冲破一切的? 1953年5月,王扶之刚从朝鲜战场上归来。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115师的师长,王扶之的经历并不简单。 负伤、前线指挥、艰难突围,他已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而此时,他的心情并非战斗后的疲惫,而是迫切的思乡之情。整整18年,他未曾回过家。 回乡的路并不平坦。道路崎岖不平,机动车也难以通行。王扶之本打算自己走回家,甚至没有告知任何人自己回家的计划。 他背着行李,走在这条熟悉又陌生的小路上,心中有种难以言说的情感。在这条漫长的回家路上,他偶遇了一位驾着牛车的老人,向他请教能否搭车回家。 “我的儿子12岁就参了军,这么多年一直没音信,你能帮我打听打听吗?”老人一边赶车,一边聊起自己失联多年的儿子。听着这些话,王扶之的心猛地一跳,突然意识到,这位老人的儿子,是否可能就是自己? 他回头注视着这位满脸皱纹的老人,突然想起了自己离家时的模样。当年,他也是12岁便参军,离开家乡投身到战斗中,至今已有18年没有回去过。 那个小时候的懵懂少年,已经变成了现在的战争指挥员。那一瞬间,王扶之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谁能想到,眼前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竟是自己失散多年的父亲! “爹,我就是王硕啊,孩儿不孝!”他泪如泉涌地跪倒在父亲面前。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父子俩久久地拥抱在一起,无法言语。曾经的战争让他们错过了无数的岁月,而今,重逢却是在这条简陋的小路上。 但王扶之的故事远不止这一场感人的重逢。他的军旅生涯充满了传奇和冒险,许多人知道他的名字,是因为他在朝鲜战争中的英雄表现。然而,这段战斗经历背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转折点。 1952年8月2日,王扶之带领部队坚守临津江以东的阵地,进行防御作战。在一次美军的轰炸中,王扶之和几名战友被埋在山洞中。 几颗重磅炸弹爆炸后,山洞瞬间坍塌,王扶之和其他几名战友被困在地下,无法动弹。在极度的缺氧和黑暗中,他们艰难求生,甚至把自己的尿液用作水源,度过了无数绝望的时刻。 外面的救援队伍也在紧急挖掘,但是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外面的士兵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就在所有人几乎放弃时,一名战士发现了两只苍蝇从洞口飞出。苍蝇的出现让人们意识到,山洞里可能还存在空气,而活着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这次生死之间的重生,成了王扶之一生的传奇。经过38小时的救援,他终于被成功救出。在生死边缘徘徊过后,王扶之深知自己能够活着,完全是因为这两只苍蝇的出现,这让他感恩涕零。从此,他发誓再也不打苍蝇,因为它们是他命运的救星。 这段经历也让王扶之的生命充满了深刻的感悟。在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他变得更加坚强,同时也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1953年回国探亲时,王扶之不仅重新找到了失散的父亲,也将战场上锻造出来的坚韧与毅力带回了家乡。 然而,王扶之的军旅生涯并没有因为这段感人的重逢而结束。经历过朝鲜战争和多个战役的洗礼,他依旧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 尽管历史中有过一些政治波折,1973年他曾因“四人帮”的问题被错认为犯错误,接受了长时间的审查和处理,但最终他得到了复职,并被调任山西省工作。在那里,他担任了山西省委书记等职务,继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王扶之的晚年并不像他年轻时那般充满战斗与挑战,但他依旧为国家付出了无尽的努力。在离开军队后,他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直至1980年才调任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 1998年,他退休,度过了安静的晚年。虽然他已经年迈,但他依旧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每当有人问起过去的战斗时,他总会不自觉地提起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名字。 时光荏苒,王扶之已经步入老年,但他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曾经历的风雨,也不会忘记那个在小路上、在山洞中,陪伴自己度过生死的父亲。两位在漫长岁月里失散的父子,最终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重逢,而这段故事也将永远铭刻在王扶之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