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梁颂恒在香港立法会宣誓时,展示“香港不是中国”的标语,侮辱性将故意用英语将“中国”念为“支那”。 据悉,梁颂恒曾经是一个在香港立法会宣誓时语出惊人的前议员,如今在美国租房都成了难题,甚至需要靠“二房东”的歪招才能勉强落脚。 曾经风光无限的政治明星沦落到如此地步,不禁令人唏嘘,但这并非简单的个人命运的沉浮,更折射出香港社会几十年来在语言、身份和政治漩涡中的挣扎与变迁。 香港,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国际都市,其语言政策的演变也如同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复杂而充满矛盾。 从殖民时代的“重英轻中”到回归后的“两文三语”,语言早已超越了沟通工具的范畴,成为政治博弈、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合的关键因素。 在港英时期,英语如同一道无形的墙,将香港社会分割成不同的阶层,钱穆先生创办香港中文大学的经历便是一个缩影。 他坚持中文授课、华人任校长,与港英当局的“重英轻中”政策针锋相对,如同石头碰鸡蛋,凸显了当时中文在香港的边缘化地位。 当时的香港,华人占绝大多数,但在官方文件、法律文书、教育体系甚至职业发展中,英语都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不会英语,升职加薪无望,进入专业领域更是难上加难,正如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长杨耀忠所言,在殖民统治下,华人永远低英国人一等,不讲英语,根本没人理你。 这种语言霸权不仅限制了香港华人的发展机会,更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1974年,中文终于获得法定语言地位,但这并没有彻底改变“重英轻中”的社会现实,在政府部门、法律界、商界等领域,英语仍然是主流语言。 即使在回归后的香港,“两文三语”政策的实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政府文件中文水平低、官方文件“惯用英语”、中文行文“好有问题”等现象屡见不鲜。 甚至连立法会议员都公开批评政府官员的中文水平,这反映出回归后中文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着困境,也暴露出香港社会对语言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课程改革后,中文科弱化了传统古文的学习,更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这被一些人批评为将中文变成了“语言科”,失去了其文化传承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粤语是香港社会的主流语言,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在香港的推广也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身份认同和政治立场的象征,梁颂恒、游蕙祯在立法会宣誓时,故意用英语将“中国”读成具有侮辱性的词汇,便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近年来,香港社会围绕语言问题的争议不断,甚至被卷入政治风波,从中文与英文之争到粤语与普通话之争,语言问题成为社会分裂和政治对抗的导火索。 香港纪律部队从英式步操改为中式步操,则象征着香港“去殖民化”的进程,正如语言选择一样,步操的改变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更体现了香港社会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身份的重新思考。 香港已回归祖国25年,但殖民时代留下的文化印记仍然深刻地影响着香港社会,如何彻底摆脱殖民阴影,重建国家认同,是香港面临的重要课题。 梁颂恒在美国的遭遇,或许能给那些鼓吹“港独”、逃亡海外的人敲响警钟,他曾经在香港立法会呼风唤雨,如今却在美国为租房发愁,甚至需要靠“二房东”的歪招才能勉强生存。 这种巨大的落差,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反映出香港社会政治环境的剧变,那些曾经被西方势力捧为“民主斗士”的人,最终沦为弃子,只能在异国他乡独自承受苦果! 参考信源:以不擅长中文为骄傲?中国香港人用哪种语言,这真不是件小事--2021-11-18--上观新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