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深夜,郑苹如被秘密押到小树林执行枪决,特务见她是个大美人,实在于心不忍枪毙她,于是色眯眯地笑道:“好漂亮呀,杀了太可惜了。”此时,郑苹如突然开口说了一句话,特务们心生怜悯,就成全了她。 午夜的小树林,寒风刺骨,月光洒下斑驳的光影。 一辆黑色的车缓缓停下,几名特务从车中押下一位女子。她身姿单薄,却始终昂首挺胸,眼神中不见丝毫恐惧。这位女子,就是抗日女英雄郑苹如。她知道,等待她的,将是无情的枪口。 这一切要从郑苹如的特殊身份说起。她是中日混血,父亲郑钺是清末留日的革命志士,母亲木村花子则出身日本名门。这样的家庭背景,让郑苹如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养成了独立坚强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她继承了父亲的爱国情怀,立志投身抗日救亡。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上海沦陷。仅19岁的郑苹如毅然加入中统,成为一名特工。她的美貌与才智让她能迅速融入日本高层圈子,搜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甚至,汪精卫叛国的消息,最早就是由她传递到重庆的。 1939年,她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刺杀76号头目丁默邨。这个汉奸头目残害抗日志士无数,被称为“丁屠夫”。而丁默邨的好色弱点,成为中统设计美人计的重要突破口。 郑苹如凭借自己曾在丁默邨担任校长的民光中学读书的经历,顺利取得丁默邨的信任,成为他身边的“红人”。几次精心策划的刺杀行动却都因丁默邨的多疑与狡猾而失败。无论是在家门外的伏击,还是在皮货店的埋伏,丁默邨都侥幸逃脱。 失败后,郑苹如并没有放弃。她下定决心,要亲自了结这个汉奸。 但,她的身份还是暴露了。那一天,她准备带着手枪直接刺杀丁默邨,却在进入76号总部时被捕。严刑拷打接踵而至,酷刑之下,郑苹如依旧不屈。她机智地将刺杀行动解释为“感情纠纷”,称自己因不满丁默邨另结新欢而雇人枪击。他们信了吗?至少一时间,郑苹如保住了组织和同伴。 审讯室内,面对敌人阴冷的威胁,她咬紧牙关,不吐露一个字。她告诉自己:“我必须守住一切,哪怕牺牲。”那一刻,她已经做好赴死的准备。 2月的一天,郑苹如被押往城外的小树林。她被强行推下车,冷风卷着砂石拍打在她的脸上。看着眼前这个美丽的女子,特务竟有些犹豫。“真是可惜了,这么漂亮的女人,”一名特务说着,脸上露出猥琐的笑容。 郑苹如冷冷地扫了他一眼,语气平静:“这样吧,我只有一个要求——别打我的脸。”语气不卑不亢,甚至带着些许嘲讽。特务们一愣,对她的勇气和从容感到意外。 “成全你!”一个特务点头答应,带着一丝怜悯,又带着几分愧意。 枪声划破了夜空,郑苹如倒下了。她牺牲时年仅22岁,短暂却壮丽的一生在那个寒冷的夜晚画上句点。她并没有完成刺杀丁默邨的任务,但她的英勇却震撼了无数人心。 郑苹如的父亲郑钺在女儿牺牲两年后,因悲痛过度病逝。她的哥哥郑海澄则在抗日空战中英勇牺牲。这个家庭,几乎将一切都奉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他们的名字,最终被历史铭记。 郑苹如的未婚夫王汉勋,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他们曾约定“抗战胜利后便结婚”,却双双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中。 郑苹如的故事,后来被改编为张爱玲的小说《色戒》。但不同的是,她并没有像故事中的王佳芝那样陷入感情纠葛。她始终坚定,始终冷静,将家国大义置于个人情感之上。 1983年,她被追认为烈士。今天的和平,正是无数像郑苹如这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她在黎明前倒下,却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 郑苹如走了,但她的精神长存。那个在寒夜中从容赴死的女子,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民族气节与英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