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开国中将廖汉生,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桑植,看望自己的农民女儿廖春莲。但女儿的反应,让他百感交集,最后只能流着泪离开。 廖春莲的一生,是苦难交织的岁月缩影。 廖春莲出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还不记事时,就跟随父亲廖汉生和母亲肖艮艮在湘鄂边区打游击。年幼的她早早尝尽了战争的苦涩。 1935年,父亲廖汉生随贺龙率部开始长征,和妻子、女儿离散。 母亲肖艮艮失踪后,年幼的廖春莲只能和奶奶相依为命。 而廖汉生在战场上拼杀,却始终牵挂着家中年幼的女儿。 但即使是这样的惦念,也无法改变他们分隔天涯的现实。 直到全国解放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廖春莲才与父亲取得联系。 1953年,廖春莲主动找到父亲,希望能借助他的权力为自己安排一份稳定的工作。 然而,廖汉生却态度坚决:“我对不起你和你母亲,但如果我给你安排了工作,又怎么对得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和他们的家属呢?” 廖春莲听完,只能流着泪返回家乡。她心里委屈极了,但从未想过违背父亲的意愿。 回到桑植老家,她重新过上了清苦的农村生活,住在破旧的木屋里,做着地道的农活。 那之后,她从未向父亲提过任何要求。 而廖汉生的清廉和严苛不仅体现在对女儿的要求上,也贯穿了他对家族的态度。家乡的族人曾到北京找过他,希望通过他的权力改善生活条件。 他都委婉拒绝:“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用来谋私。” 这些话听着严厉,是他最纯洁,廉洁的本性和操守。 1979年,廖汉生从北京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看望自己的大女儿。 来之前,廖汉生是抱着期待的。他渴望女儿可以理解自己,消除女儿对自己的误会。 跟女儿见面后,廖汉生一直想听面前的女儿叫自己一声“爸爸”。 然而,廖春莲此时心里满腹委屈,一声“爸爸”始终没有出口。 廖汉生只能带着遗憾的心情,流着泪离开了。 1984年,廖汉生再次回到桑植老家。这一次,廖春莲主动喊出了一声:“爸爸。” 这一声迟到几十年的“爸爸”,让廖汉生顿时老泪纵横。父女俩的多年隔阂也在这一刻消除。 临别前,廖汉生再三叮嘱她不要麻烦国家、政府,安心建设农村。鼓励女儿送孩子读书,以后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从战火中的失散,到清廉中的坚守,再到亲情的释怀,廖汉生和大女儿之间是一部深沉的历史画卷。 他用行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精神,也教会了女儿坚韧和独立。 这一声迟到的“爸爸”,蕴含的不仅是女儿对父亲的理解与接纳,更是父亲对国家、家庭深沉而无悔的爱。 参考信源:“清廉说”第二期 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