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家人汇报一下之后的写作计划:主线自然是沿着南北朝往后,把大致的历史脉络梳理下去。其他的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则用来零碎地跟大家交流或者补充一些重要的历史问题…… 万变不离其宗,咱们写历史其实还是在解释人性逻辑和社会规则。 今天就跟大家解释一下韩信在项羽那里为什么得不到重用? 其实这个问题项羽和韩信两个当事人都没错,错在他们不是对方生命中的Mr Right,有缘无份。 先说韩信吧,他满腹才华却困于底层,自然有很强的上升欲望。跟我们今天一个大才子一样,他难道不想不应该找到一个高级的工作、寻求一个释放自己才华的平台吗?所以他到哪里入职都是狮子大开口,典型的心高气傲。但他的才能确实配得上他的狂傲,所以他这种与社会常情格格不入的表现也是能被人同情和理解的。 再说项羽吧,很多人说项羽不重用韩信就是有眼无珠,这其实是对项羽的责备求全。项羽当时还处于打天下的阶段,刚好当时的工作是他自己擅长的,他凭什么要花很大代价去聘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韩信?再说,他破格提拔韩信,他的队伍建设怎么办?英布、龙且、蒲将军等人难道不会闹情绪吗?很多草创阶段的企业都不会聘请职业经理人和学术性的高级人才,原因就在这——没必要、成本大、易内讧。 所以,像这种事咱们就没有必要从结果去反推原因了,如果你是项羽,也不可能像刘邦那样任命韩信为军事负责人的。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咱们怎么去理清自己的求职逻辑? 如果咱们是韩信这样的顶级专业人才,就真的会走到哪里都会被人捧着吗?并不见得,你得看这个企业和单位是不是急需你这样的人。你一个清北的高材生去一个乡镇企业或者一个上市公司试试,看看一开始谁会把核心业务交给你? 企业招聘一定是优先对人才的价值和成本进行核算的。那种眼见就要倒闭的职业赌徒,其实也是如此,死马当成活马医嘛! 所以,在我们求职的过程中,为什么工作经验包括行业推荐、学历背景、人脉关系都是非常厚重的加分项?你没有任何证明材料,没有任何人给你做信托,然后你说你多厉害,要多高的待遇,谁愿意给你?站稳脚跟的企业家一般都不愿意轻易去赌的,风险和成本是他们优先考虑的。 但韩信还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当时自己都想关门大吉的刘邦,又遇上了在刘邦那里很有话语权能给他做信托的萧何,再加上萧何在咸阳收缴了秦朝各种秘籍宝典,对整个体系运行的理解上到了一个新台阶,能识别韩信,能确定韩信是他们的冠军拼图…… 咱们真的不要整天幻想什么C位出道,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你爹不是牛魔王、你妈不是铁扇公主,你就不要想着去拿三味真火烧孙悟空的红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