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农民冒死救下毛主席,毛主席留字条:“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但建国之后老农不仅没有赴约,甚至毛主席主动邀请他到北京见面,他也多次避而不见 1929年,正值中国革命的风起云涌之际。那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列强垂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共产党人毛泽东,正在闽西这片红色热土上,带领着红军和人民,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他们昼夜兼程,翻山越岭,同敌人斗智斗勇,谱写着革命斗争的壮丽篇章。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的身体却出现了危险的信号。长期的劳累奔波,艰苦的条件,让他染上了疟疾这个无情的杀手。 疟疾发作起来,往往让人昏昏沉沉,寒战发热,全身无力。在那个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的年代,疟疾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 这个消息,让红军战士们揪心不已。要知道,毛泽东可是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啊!他的安危,关系到整个革命的前途命运。 可是,战争的号角已经吹响,敌人的铁蹄已经迫近。红军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战斗。这种情况下,又怎么能为毛泽东彻底治疗疟疾呢? 眼看着毛泽东的病情加重,红军首长们商议了一个办法:让毛泽东到闽西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暂避一段时间,远离战事,专心养病。 这个地方叫做牛牯坡。那里地处偏僻,群山环抱,很少有敌人光顾。当地的村民,都是淳朴善良的农民,他们对红军十分支持。 毛泽东来到了牛牯坡。为了安全起见,他化名"杨子任",住进了当地一位叫陈添裕的农民家中。 这一住,就是好几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的病情时好时坏,陈添裕和乡亲们就像对待自家人一样,精心照料,日夜守护。 在这群可爱的闽西村民中,有一位叫陈添裕的年轻农民,他和毛泽东结下了特别的缘分。陈添裕出身贫苦,从小就饱尝生活的艰辛。 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是村里人眼中的好后生。当他得知毛泽东身患疟疾,急需一个安静的修养之处时,二话没说就把毛泽东接到了自己家中。 陈添裕的家虽然简陋,但他把最好的房间腾出来给毛泽东住。每天,他都亲自下地干活,采集药材,为毛泽东熬制药汤。 他还变着花样做各种营养的饭菜,想方设法改善毛泽东的伙食。为了不让毛泽东劳累,他把家里的重活儿都揽到自己身上。 在陈添裕的精心照料下,毛泽东的病情渐渐好转。他的脸色也慢慢红润起来,整个人神清气爽了许多。 就在毛泽东养病期间,一个意想不到的危机突然降临。原来,国民党反动派探听到了"牛牯坡有共产党首领躲藏"的消息,一时间风声鹤唳。 敌人的突然袭击,打破了牛牯坡的宁静。枪炮声,喊杀声,在群山间回荡。陈添裕当机立断,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护送毛泽东转移。 在紧要关头,没有丝毫犹豫,陈添裕背起还在病中的毛泽东,带着他在崇山峻岭间穿行。山路崎岖难行,敌人又在后面穷追不舍。 陈添裕一步一个脚印,咬紧牙关,用自己的臂膀,筑起了一道护卫毛泽东的铜墙铁壁。终于,在陈添裕和其他村民的掩护下,毛泽东成功脱险。 事后,毛泽东拉着陈添裕的手,再三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临行前,毛泽东郑重地写下了一张"白纸欠条",许诺等革命胜利后,一定要好好回报陈添裕。 这张写着"等革命成功了,你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的纸条,成为了毛泽东和陈添裕革命友谊的见证。它也成为了鼓舞陈添裕的一个信念,支撑着他在革命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转眼间,新中国已经成立。毛泽东同志已经成为了全国人民爱戴的领袖,领导着中国这艘巨轮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时刻,牛牯坡依然村民们的心中挥之不去。毛主席也始终没有忘记,当年在牛牯坡的点点滴滴,以及陈添裕的救命之恩。 1951年的国庆前夕,一封特殊的邀请函,从北京飞到了福建永定。这封信,就是毛主席亲自写给陈添裕的,邀请他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重温当年的革命情谊。 消息传来,牛牯坡的父老乡亲们欢欣鼓舞。大家知道,这是毛主席对陈添裕的感恩,更是对牛牯坡人民的感恩。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陈添裕准备启程去北京的时候,家中突然遇到了一件要事——他的妻子,怀孕临产在即。作为一个丈夫,陈添裕怎么也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妻子。 于是,陈添裕只能忍痛割爱,委托自己的堂弟陈奎裕前往北京赴约。见到陈奎裕,毛主席笑着说:"你不是背我的那个陈添裕,你是那个看茶桶的。" 毛主席的这番话,让陈奎裕深受感动。原来,毛主席对当年的事,还记得这样清楚。他紧紧握住陈奎裕的手,嘱咐他转告陈添裕,自己没有忘记他,也没有忘记牛牯坡的父老乡亲。 后来,毛主席又多次邀请陈添裕来北京,但由于种种原因,陈添裕始终没能成行。直到陈添裕去世,两人也没能再见上一面。 但是,毛主席对陈添裕,对牛牯坡人民的感恩之情,却从未改变。在毛主席的心中,陈添裕和牛牯坡的父老乡亲们,永远都是他最亲密的战友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