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越大越好吗?新学校众多、新名校却缘何寥寥无几?广州中小学名校格局为何“固化”?
近日,相关部门发布的规划信息显示,2025年广州有7所新高中有望开办,其中不少是名校新校区,例如广州六中花都校区高中部、真光中学广钢新城校区等。近年来,广州越来越多超大规模中小学校,三四千学生的小学、五六千学生的中学风靡云涌,尤其名校体量日渐“航母化”。学校的边际规模在哪里?
“一校多区”的超大规模学校,其利显而易见:短时间内大规模复制、繁衍优质教育资源,新学校成为“新名校”,公众认可度高,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其弊则比较隐性:过大的学校规模容易让学生得不到教师的足够关注,同学间的融洽程度下降,学校组织机构复杂,办学效益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办超大规模学校,一定程度是相关管理部门对“新学校”能不能办成社会普遍认可的“新名校”没信心、不放心,只好尽量“贴名牌”让名校多开新校区。
“不放心”的深层根源,恐怕在于没有足够的优秀校长可托付新学校,校长培养速度赶不上老校长退休和新学校开办的速度,造成“校长荒”。
“校长荒”的根源又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真正开辟一条培养优秀校长的“赛道”。专家建议,尽快解决校长专业化问题,并让超大规模的“一校多区”学校,办学成熟之后建立校区退出“独立”机制。
知名中小学大多“体量超标”
近年来,广州无论区属中小学,还是省市属普通高中,越来越往超大规模学校方向发展。
《广州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指引》要求,普通中小学校的适宜规模为: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总人数不超过2000人;初级中学每班不超过50人,总人数不超过2000人;高级中学36班、48班、60班,每班不超过50人,即总人数不超3000人;九年制学校36班、45班、54班,总人数不超过2500人;完全中学36班、48班、60班、72班,初中部分不超过2000人,总人数不超过3600人。原则上不得新建超大规模中小学校。
但广州知名中小学基本都“体量超标”。
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4个校区现有146个教学班,即便以每班40个学生计算,人数也达到5840人;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老校区本身就是超3000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今年9月启用的华园校区设计规模36个班,可容纳1680名学生;小北路小学5个校区92个教学班,学生3992人;黄埔区怡园小学3个校区、99个教学班、4000多名师生;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两个校区约3000名学生……
中学更为“巨无霸”。
广东实验中学“一校四区”、学段纵跨12年,仅白云校区设计规模就为84个班,可提供学位3780个。未来几年内,若学生人数达到满员,省实学生人数将超8000人。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一校三区”,新投入使用的知识城校区计划用5~10年时间达到近3900人的最大招生规模,届时全校学生人数预计超6000人。
广州市执信中学“一校四区”,在校人数达5900多人。广东广雅中学两个校区总人数超5000人。广州市铁一中学三个校区,学生总人数超6000人。
广州市第六中学除原本的海珠校区外,近两年来,接连在从化和花都开设新校区,未来学生满员的情况下,预计也将超过8000人。
广州中学“一校四区”约6000学生。番禺区的广东仲元中学第二校区提供5400个学位。黄埔区的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十五年一贯制学校,满额可容纳120个教学班、4500名学生。
从“麻雀学校”到“超大规模学校”经历了什么?
“隽言教育”观察,广州的超大规模学校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区内多校区,以区属龙头中小学校为主,例如东风东路小学、华阳小学、广州中学等;二是跨区多校区,以省市属中学为主,例如省实、华附、执信、广雅、六中、铁一等;三是一个跨学段的超大校区,例如北师大广州实验学校、仲元中学等。
广州中小学从“麻雀小学”到“超大规模学校”之路,走了20多年,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为2001年~2010年左右,小学“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开启。越秀、荔湾、海珠等老城区由于历史风貌、用地限制等原因,过去不少学校是“麻雀小学”,面积小且距离近,有的小学相隔不过百米,2001年开始了一轮合并重组。同一时期,有的楼盘配套学校规模比较小,且处于楼盘边角位置,操场、校舍等不符合教学需求,单独成为新校比较勉强。加之新学校老百姓认同度低,需要借助名牌学校的品牌影响力及办学经验发展,因此出现了很多一个法人代表下的“一校多区”学校。
第二个时期是2010年~2023年左右,学校急剧膨胀成为超大规模学校。
对于小学来说,一年级新生人数连年增加,在2023年达到最高峰的27万人。小学在校人数因此急剧膨胀。
中学方面,“一校多区”超大规模的速度加快。华附、省实、执信、广雅、广附、铁一、五中等都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一校多区布局,且学生人数倍增。
第三个时期是2023年以后,小学规模逐渐减小,中学规模扩大,且九年制、十二年制甚至十五年制学校增加,超大规模学校数量进一步增加。
管理部门更愿意将开办的新学校“托付”给办学成熟,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学校作为分校区。例如广州市天河区汇景实验学校,今年9月启用的华园校区原本计划是作为独立法人,后因种种原因托付给汇景成为分校区。
其利:
短时间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
超大规模学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加对学位和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名校开办新校区成为见效最快、看起来也最安全的“捷径”。
此外,名校自身有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一是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学位的需求,二是扩大“嫡系”初中为高中输送优质生源,三是给学校提供更多编制、职位,解决校内上升通道。
对于各区来说,“筑巢引凤”为名校提供面积大、硬件一流的校区,引来名校“拎包入住”,打造区域办学“高地”带动全区教学水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和政绩收获。
多校区办学的利显而易见:新学校成为“新名校”,受到社会认可,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短时间内大规模复制、繁衍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质学位。
其弊:
研究显示:规模太大综合指标下降
任何事物都有边际效应,学校也不是越大越好。过大或过小的学校在教学效果、学生行为、校园氛围、教育公平等方面都有不利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学者曾对南京市主城区的26所普通高中进行调查,研究学校规模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发现:1600人的学校整体学习状态达到最优,并开始出现拐点,大于1600人以后,学生学习状态的综合指标呈现下降态势;规模为1600~2500人的学校,大多数属于“传统名校”,这类学校在郊区建立分校或通过合并学校扩大学校规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但过大的学校规模导致学生学习状态总指标及各分项指标的数值都不断下降,在此类学校中,学生得不到教师的足够关注,同学间的融洽程度也有所下降,学校组织机构复杂,办学效益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校内效率耗损区域教育生态或受影响
“一校多区”对于区域教育生态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校内管理效率也有耗损。
“一校多区”后,校长们的第一感受是分身乏术、疲于奔命,一周每个校区跑一遍都是难事。
一位校长说:“管理是要情感投入的,灵魂在场、身心相伴才能对团队产生深刻的影响。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校长了解每一位老师、认识每一个学生。如果学校规模大而分散,连老师都认不全,何谈关注每个学生。”
主政各校区的分校长既要纵向“独当一面”管理一个分校的整体运作,又要横向“兼顾友军”统筹所有分校的某个业务(例如教学、德育、后勤等)。不同校区年级之间、学科组之间的集体备课、教研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效率损耗。
区属中小学,在区内一校多区,校区之间距离基本在三五公里之内,校领导到各个校区,年级和科组老师来往交流,还能勉强保障。
但对于跨区的“一校多区”的学校来说,动辄二三十公里甚至六七十公里的校区距离,人员难以频繁来往,各个校区基本就是一个独立学校。
对于区域教育生态来说也可能带来影响。例如今年中考录取,广州五中本部区内第一、金碧校区第二,通常区属第二的南武校本部低了56分。区内普高梯队形成一家独大、“腰部”中空的格局,需要加大对学校之间的协调和布局,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原因及建议
深层原因:校长梯队青黄不接
超大规模学校如雨后春笋的深层原因,是相关管理部门一定程度上对“新学校”能不能办成社会普遍认可的“新名校”没信心、不放心,只好尽量“贴名牌”让名校多开新校区。
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首任会长吴颖民表示,超大规模学校的不断涌现,背后是校长培养速度赶不上新学校的需求,优秀校长太少,只能让现有的校长管得更大更多。
同时,广州面临一批老校长退休、一大批新学校缺校长“前后夹击”的困局。
从目前的校级干部年龄结构看,越秀、海珠、天河等区三年内退休的校级干部人数众多。某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退休人数近100人,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后备干部培养和储备人数不足、深度不够,未来学校管理质量和发展存在较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全局来看,校长后备梯队年龄层断档、中坚力量缺失,面临“深度”断档。
近五年来,广州每年以几十所甚至上百所的速度开办新的中小学,这些学校也需要校长。所以,“前后夹击”之下广州面临“校长荒”。
校长队伍青黄不接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吴颖民表示,长期以来,校长专业化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目前校长成长通常流程是:老师教而优则管,做主任、副校长、一步步上升到校长,没有规范的课程、实习、年限积累,校长成长得好不好主要看是否跟到好师傅以及自我修行,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校长的成长效率比较低。
国外的校长培养机制则是:希望从事管理的优秀教师,做一定年限老师后具备报名资格,自愿报名修教育管理课程、拿到文凭,试用主任等中层职位,考核合格后正式任职中层职位,再一定年限及积累资历后,报读校级管理课程、拿到证书,才有资格申请副校长、一步一步成长为校长。
此外,在职称机制方面,也没有专门的校长系列的职称,跟老师一起评职称。对申请正高级职称的校长,在申报总量中占比有限制,通常不超过上报名单总数的三分之一。
近些年来,虽然有校长培训班、培训中心等,但属于在职校长的进修培养范畴,并没有真正开辟一条校长培养的“赛道”。
开辟校长培养及专业化赛道
困扰广州的是,虽然出生人口有所下降,但学位问题的难度还在波浪式上升: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2023年达到历史最高峰27.2万人,这27.2万人的“压力”正逐年向后续年级传导,2026年小学在校人数将到达顶峰;预计2029年迎来初中入学高峰年,初中总体在校生人数高峰将出现在2031年;预计2032年迎来高中入学人数高峰,高中总体在校人数高峰将出现在2034年。
2024年广州增加了1万个普高学位,市教育局承诺2025年继续新增1万个普高学位。可以预见,未来近十年广州都必须持续增加普高学位的供给。
但能办分校区的名校“库存”基本消耗殆尽,名校们也已自觉达到扩张极限,不少名校校长已经表态,不会再办新校区。
新初中、高中学位何以为继?恐怕还是得回到新学校的高质量建设,尽快加大力度开辟校长培养赛道,解决校长专业化的瓶颈。
建立“一校多区”退出机制
吴颖民表示,学校规模多大更有利于学生成长,是有教育规律的,超大规模学校不符合教育规律,是服从社会对优质均衡教育资源需要的权宜之计,而非长远之计,不能长期让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压倒对教育规律的敬畏。
广州体育东路小学是全市第一个让分校区“单飞”独立的学校,2022年从“一校四区”裂变为四个学校,每个学校都是独立法人。
体育东教育集团总校长曾丽红介绍,分校区或教育集团成员校,要建立自己在教育集团庇护之外的品牌、美誉度和公信力,过程当中离不开教育评价改革,让公众能有更多维度的对学校的评价,而不仅仅是附属于名校的光环。
文|记者蒋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