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苗务
近年来,网络平台上销售的“考试加油包”“情感树洞”“叫醒哄睡”“失恋安慰”“解压玩具”等情绪消费品,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电商平台页面显示,各类“倾诉、叫醒、陪聊、哄睡、安慰”等服务价格从1元至上百元不等。
年轻的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愿意为“情绪”付费。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3)》指出,2024年,消费者除了追求性价比之外,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有望打造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热点。
“情绪消费”服务的兴起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情感支持的强烈需求,面对学业、工作、情感等多重压力,“情绪消费”服务正好迎合了年轻人寻求情感宣泄和心理慰藉的需求。这种消费模式不仅为商家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快速解压的途径。
然而,“情绪消费”的快速发展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由于“情绪消费”服务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因服务具有远程性和私密性,消费者往往需要披露自己的身份信息,因此,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此外,一些商家的服务内容和服务人员资质无法保证,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更严重的是,部分商家提供的服务涉嫌低俗不良甚至违法违规,如提供大尺度视频聊天服务,给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新业态,发展亟需规范和完善。
针对在“情绪消费”服务中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亟需治理整顿加以引导,需要平台方、监管部门等多方发力,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确定情绪商品和服务的合法边界,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建立有效的投诉和预警机制。同时,商家要认识到,在新的消费场景里抓住消费机遇、激发消费潜能的前提是遵守规则、尊重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情绪消费”行业可以在规范中健康发展。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情绪消费”服务确实满足了消费者的一些情感需求。但行业健康发展、消费者理性消费,才能充分享受“情绪消费”带来的愉悦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