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美食,非遗匠心!苏州城市学院打造产教融合“苏味”典范,共画学生成长“同心圆”

扬眼 2024-11-21 13:09:01

“苏味”是江南风味的典型象征,其“不时不食”的饮食特色、丰富多样的食材选用、别具一格的制作工艺、健康科学的烹饪方式以及源远流长的深厚人文底蕴,合力塑造出一张耀眼的城市文化名片,并创造出符合当代需求与审美的新产品、新服务,为非遗技艺的创新发展开辟新径,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共进。

讲好江南苏州故事,增加文化自信!11月20日下午,“融城思政公开课”第二期《江南苏味食物营养——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在苏州城市学院开讲。以独特的“江南文化”和“科学地吃”,打破传统课堂的界限,将美食与产业、文化和科学结合。校企合作共话协同育人新模式,激发学生对非遗技艺的热爱之情、传承之责与创新之志,为“苏味”文化的持久繁荣注入青春活力与智慧源泉。

当天下午2点,来自不同专业的31名学生汇聚一堂,课程主讲人苏州城市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张宇,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技师桑宇平,狮山悦榕庄酒店厨师长侯雅斌现场授课。3位老师聚焦江南文化与苏州非遗,讲述“不时不食”的苏味美食特色,分享苏州船点知识及船点非遗制作技艺,让学生在学习美食制作的同时,深刻体会江南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韵味。

“苏式船点是江苏地区传统名点,古代采用米粉和面粉捏成各种动、植物形象,在游船上作为点心供应,因而得名。苏州船点是象形的,制作难度较高,需要耐心、细心和不断积累,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在非遗技艺劳动实践环节,桑宇平、侯雅斌现场指导在场学生制作苏州船点,大家将食材揉捏成南瓜、太湖桃园鸡、大蒜等形状,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今天,我们将苏州太湖的文化资源与苏州‘不时不食’的饮食传统相结合,走进‘融城思政’课堂向学生们进行了分享。未来,我们也将邀请苏州城市学院学生走进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深入体验苏州船点制作非遗技艺,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做好普职融通。”桑宇平说。

张宇介绍,自南宋起,苏州便是中国传统工艺中心之一,“苏工”“苏作”作为代表高雅品位、高超技艺和高档商品的重要品牌,闻名遐迩。今年4月,苏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印发苏州饮食文化振兴计划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传承弘扬振兴苏州饮食文化,加速带动苏州饮食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将苏州打造成世界美食之都。张宇及其团队以此为契机,打造“社科普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案例研究——以‘江南文化和美食’品牌塑造为例”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成功入选“‘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社会教育(社科普及)重点项目课题”。“我们想通过‘融城思政’‘优秀传统文化’等理论讲授与美食制作和品鉴等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近距离领略江南苏味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韵味,深刻体会科学营养膳食的重要性,并加深对非遗技艺保护传承保护与融合创新的理解。”张宇说。基于《江南苏味食物营养》通识课程,在张宇副教授指导下,与学生围绕“江南苏味美食”主题撰写的系列论文在知网收录国家级期刊发表4篇,待发表4篇。张宇及其团队主编的20多万字的“江南苏味食物营养”主题读本也将于2025年出版面世。并与姑苏、吴中等板块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政校合作,共同打造“苏工苏作、苏味苏艺”等苏系列课程。

苏州城市学院副校长高雷表示,苏州城市学院将持续开展“融城思政实践”系列课程,从专业特性及学生特质出发,充分结合苏州优秀传统文化与苏州发展实践,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的合作,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同时,学校立足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将进一步深化新文科内涵建设,以学科视角探寻江南历史文化脉络,体悟非遗文化魅力,在传承与创新中照亮文化自信之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添翼

摄影剪辑李亦婷

校对李海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