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万里归国,加盟这个全国顶尖学科!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2024-11-21 13:48:06

3年前,因为信任,鲁勤接受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的邀请,万里归途,从法国最顶尖的医学院回来,加盟浙大二院,成为急诊医学科的学术主任。

3年来,鲁勤在急诊医学科着力组建实力精干的临床科研队伍。她将在国外积累30多年的临床科研理念和方法在这里推动、践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些遇到“卡点”的临床科研得以继续推进;因为鲁勤润物无声的“科普”,很多人找到了临床科研的正确途径。

高楼万丈,要从平地起。鲁勤像一个铺路人,扎根急诊医学科,精心耕耘,用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气度,为医院急诊学科临床科研的长远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01

因为信任

她万里归国

归国前,鲁勤已经在法国学习、工作30余年,获得法国卫生部授予的法国麻醉和重症疾病科专科行医许可证和法国公立医院主仼医师职称。

她在巴黎索邦大学医学院附属“皮提耶-萨培提黑医院”公立医院ICU学习工作,担任临床科研室主任二十年,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际和法国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带教硕士和博士生,获得法国国家临床试验基金,在国际ICU重要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百余篇有关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呼吸相关性肺炎和吸入性抗生素治疗等危重症方面的SCI论文。

鲁勤在行业会议上发言

当时的鲁勤,在专业领域内已有颇多建树,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什么会想要选择回国呢?

鲁勤坦言,除一部分家庭原因外,另外一部分则是基于对浙大二院的信任。“包括王建安书记、张茂副院长在内的医院领导非常有诚意,他们主动邀请我,为此还反复沟通。”

信任当然不是一日建成的。鲁勤和浙大二院的渊源已久,从2003年开始,浙大二院就时常派人到鲁勤就职的医院学习、交流。

“这么多年来,我看着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一步步壮大,日新月异地发展,对科室和医院我也都有比较深度的了解。”

鲁勤很肯定地表示,如果不是浙大二院,自己当初也未必会下定决心归国。

02

“做研究”还是“做老师”

她做出选择

在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同事们习惯称呼鲁勤为“鲁老师”。在大家眼里,她就是一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

“在临床科研中,鲁老师总是能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杰丰的感触。

让副主任医师刘宏印象最深的,则是遇到危重症、疑难患者时,鲁老师能细致地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端倪,找到破题的那根线。

进入浙大二院后,鲁勤一直在默默做一件事:让临床科研的科学理念和方法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想做好临床科研是非常难的,它要靠一个团队,绝非是一己之力能完成的。还需要系统、严密的设计,以及较长周期的投入。”

日复一日地授课、讲解;点对点地进行临床科研指导;每周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推动临床规范化诊治……鲁勤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

鲁勤邀请法国教授们来杭

参加2024西湖创伤会议

回国前,鲁勤一直致力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急性呼吸衰竭最严重的类型)的临床科研。呼吸窘迫症患者有肺泡水肿、氧饱和度降低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如何尽快减轻这类患者的肺泡水肿、改善氧和,这是全世界危重症领域内一直在攻克的难题。

“我们在这个领域研究了10多年,为一些改善方法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鲁勤坦言,这也只是在攻克难题上迈进了一小步。

再比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很棘手,在抗生素的使用上,如何发挥最大效果、如何雾化吸入、用什么样的技术、不能雾化的抗生素怎么使用等,这些都是鲁勤研究多年的课题,在一点点探索中不停推进。

“从这个角度上看,临床科研要取得进展是非常难的,有时候,十年也未必能磨成一剑。”鲁勤说。正是有了这些切身体验,她才决定从打造临床科研的良好环境做起,打牢基础,而不是急于求成。

鲁勤认为,做好临床科研的前提是临床实践要规范,过程要遵循指南,否则收集的数据就缺乏准确性,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其实,我刚回来的时候也纠结过,是继续自己的研究,还是和急诊医学科团队一起成长,如果是前者,我可以组建自己的团队,但可能会分散科室力量。”考量再三后,鲁勤选择了后者,“从学科整体发展来说,能集中精力;从我个人来说,这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能把我多年积累的经验带回来,帮助大家在临床科研上进行开拓,这也是一种传承。”

03

从临床到科研

同事眼中的她“严谨、细致”

到了浙大二院后,鲁勤领头做了一件事:每周带领科室同事一起解读文献。“很多人觉得读文献是件挺普通的事,实际上,很多做研究的人并不知道怎么看论文。解读的过程是有技巧的,不只是看别人的研究结果,还要看它使用的研究方法、论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能否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对此,刘宏深有感触,“鲁老师提高了我们阅读研究文献的能力,教会我们挖掘文献价值的方法。”

浙二急诊医师们晨间共读文献

鲁勤的付出,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的同事们都看在眼中并从中受益匪浅。

“我们临床科研方案的设计、完善、前期试验等,每一个环节,鲁老师都会来指导。”徐杰丰在开展一项关于心脏骤停中脑保护的临床科研,“研究中哪些病人符合要求,可以纳入研究;一项研究需要进行1期还是2期试验,这些都关乎到研究结果。鲁老师全流程指导,充分论证,帮我们把关,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徐杰丰眼里,鲁勤非常严谨,舍得花功夫,“她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会去认真查资料、仔细研判。”

“鲁老师不是单纯地只做研究,她同时是位非常优秀的临床医生。”提到鲁勤,浙大二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医师周光居如此表示,“她在国外多年,坚持循证医学的理念,在规范化诊治方面给我们很多启示。”

在急诊医学科,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大家也会请鲁勤来帮忙。

刘宏见证了很多次鲁勤参与的危急重症急救。“鲁老师非常仔细,查看病人的时候,会关注每一个细节,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化验单解读等,发现的每一个问题,她都要找到合理的解释。”

鲁勤的头衔是学术主任,但她一直强调自己首先是位临床医生,“临床科研离不开临床医生,临床医学发展得很快,临床难题层出不穷,要一直往前走,要有更高的站位和更宽的眼界。”

04

做好“托底”

她是大家的“后盾”

鲁勤经常说自己没做出什么突出成就,但她的所作所为实则是“春风化雨”。

鲁勤刚加入急诊医学科时,科室内有两项临床科研因为前期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没办法完成闭环。

“临床科研的前期设计非常关键,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如果进展中出现问题,会非常麻烦。”鲁勤用了一年半时间对这两项研究重新梳理,最终形成高水平的论文得以发表。

在鲁勤看来,这份喜悦感和她自己做研究出成果一样。

浙二急诊医学科研讨会

就像大家对她的称呼“鲁老师”一样,鲁勤一直觉得自己要如后盾般做好托底的工作:团队中有谁开始做课题了,犹疑课题是否合理、能不能进展下去时,想到可以找鲁老师把把关,就会有底气,在一次次讨论中,慢慢地增强了信心。

今年,在浙大二院迎新岗前培训上,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院士分享自己从医四十余年的心声时,反复提及的是初入浙大二院时,那些在临床工作中教导、帮助过他的前辈、老师和同事们。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成为浙二人不算太久,但鲁勤的理念和这家医院的文化有无形的默契,气息相投。

3年的时间,不算长,鲁勤的耕耘却已经在细微中见成效:团队成员的临床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在提升、培养出的骨干崭露头角……

中国有古语,授人以渔;西方有谚语,赠人玫瑰。这可以作为对鲁勤的注解。她希望能尽己之力帮助组建一支优秀的急诊临床科研队伍,做好传承,打牢基础,争取团队在临床科研上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鲁勤相信,在未来,这些垦植定能“开花结果自馨香”。

浙大二院卓越人才图谱

医学界最强大脑强磁场炼成记!浙大二院锚定世界一流,卓越人才近悦远来!

从治愈一位患者到治愈一类患者……如何自我治愈?她的回答让你意想不到

深耕感染病学25年,他的研究帮助降低重症肺炎病死率

叶医生做的手术切口会隐形!“天赋型选手”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罕见病破冰者:“只要去做,就有破解难题的希望”

提早10年诊断阿尔茨海默症!他让我们看到“科幻”如何照进现实

“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生命”,她是幕后英雄,无影灯下演绎“侠骨柔情”

文字:潮新闻记者吴朝香,鲁青许紫莹

审核:陈国忠方序

点点“赞”和“在看”,给小编充点儿电吧~

1 阅读: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