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个道长倾家荡产,投身于红军事业,师徒四代人,默默守护着国家的瑰宝上

玲珑说历史 2024-11-21 15:52:59

1937年,一个道长倾家荡产,投身于红军事业,师徒四代人,默默守护着国家的瑰宝上百年,晚年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1937年,甘肃的黄土高原上,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艰难跋涉,这支队伍,正是西路军左支队。

他们的食物和水早就用光了,士兵们又饿又冷,在如此绝境之下,他们意外得到了一位道长的倾力相助,这位道长便是榆林窟的道长——郭元亨。

他倾其所有,将道观积攒多年的粮食和物资全部捐献给了这支困境中的队伍。

1896年,郭元亨在甘肃高台县一个不起眼的农家降生,他家境贫寒,高台县那时候连年遭受旱灾,庄稼收成不好,郭家就靠着几亩地勉强度日。

郭元亨他爸闲下来也会帮人家干点木工的活儿来赚点家用。

1912年,16岁的郭元亨子承父业,开始学习木工,当时的甘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各路军队轮番洗劫,百姓苦不堪言。

1916年那会儿,郭家父子为了躲开马家军的征兵,慌不择路地逃到了安西县,父子俩到安西县后,先暂住在榆林窟附近亲戚家里。

郭元亨靠帮亲戚种地赚钱,同时在榆林窟的道观里打工,马荣贵道长看郭元亨人老实,干活稳重,便动了收他为弟子的心思。

1917年,郭元亨正式成为了马荣贵的徒弟,自那时起,他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并取了“德明”这个道号。

榆林窟,又称万佛峡,是敦煌石窟群的一部分,位于安西县城西南约70公里处,这里自北魏时期便开始开凿,历经千年,留下了大量的壁画和彩塑,是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

相传,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返回后,曾在此短暂停留,并留下了一颗佛骨舍利,以感谢他们的收留之恩。

这颗舍利被历代僧人视为珍宝,秘密保存,代代相传。

1937年春天,程世才领导下的西路军左支队,在历经艰辛后抵达了榆林窟,他们刚刚经历了祁连山的血战,又遭遇了补给断绝的困境,战士们早已精疲力竭。

为了求生,程世才派人前往榆林窟打探情况,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帮助。

郭元亨了解到红军的困境后,毫不犹豫地决定将道观里所有的粮食和物资全部捐献给他们,这批物资包括数千斤的粮食、几十斤的胡麻油、几口袋硝盐,以及道观饲养的牛羊等。

他很清楚,将道观多年的积蓄全部捐出,意味着道观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可在他看来,红军战士们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浴血奋战,他们的处境比自己更加艰难。

作为一名中国人,他有责任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这不仅仅是出于道家“行善积德”的教义,更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怀。

红军走了没几天,马家军就赶到榆林窟了,最近有人举报,说郭元亨曾经暗中支援了红军,马家军把郭元亨给扣了,用刑逼问红军藏身之地。

郭元亨虽受尽折磨,却紧闭嘴不泄露半点风声,马家军最终一无所获,只抢走了道观的一些财物。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除了援助红军,郭元亨还肩负着另一个重要的使命——守护玄奘舍利。

他的师父马荣贵在临终前将这个秘密告诉了他,并将装有舍利的木匣交给了他,这个木匣制作精巧,暗藏机关,只有懂得开启口诀的人才能打开。

马荣贵的师傅张道清提过,清末的时候,有一些不法分子不止一次想去榆林窟偷宝物,张道清为了守护这件珍贵的国宝,把它藏在一个特别的木盒里。

马荣贵去世后,郭元亨便成为了这件国宝的守护者,他把那个木盒子藏得更深了,平时都装作啥事没有,暗中护着它。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他必须尽全力保护它,使其免遭劫难。

1949年,新中国成立,郭元亨也迎来了新的生活,在文物普查时,他和曾经受他帮助的程世才意外重逢。

程世才当时已经是甘肃文物管理的主心骨。

他这次回来,带着那份旧时写的借款单,想要把那笔账还清了,郭元亨婉拒了程世才的好意,并最终决定将守护多年的玄奘舍利捐献给国家。

鉴于郭元亨对文物保护的贡献,以及他捐献国宝的爱国之举,政府决定聘请他为榆林窟文物管理員,并享受国家干部待遇。

他后来也成了甘肃的人大代表和政协的委员,原本是个隐居修炼的道士,后来郭元亨摇身一变,成了一名文物保护专家。

郭元亨在新岗位上一边工作,一边把多年看护文物的宝贵经验,一股脑儿地教给那些年轻的文物保护人员。

他教他们如何识别壁画的年代,如何修复破损的经卷,如何预防文物的霉变,他的那两位徒弟,现在也成了保护文物的重要骨干。

在郭元亨及其徒弟,以及后继者的共同努力下,榆林窟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考古工作者在榆林窟发现了更多珍贵的文物,包括大量的壁画、彩塑、经卷等,这些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76年,郭元亨在安西县逝世,享年80岁。

从出家修行到援助红军,从守护国宝到投身文物保护事业,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并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守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