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劝说,孩子总是充耳不闻,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 当孩子犯错时,你是否常脱

山里记食美 2024-11-21 16:22:40

无论如何劝说,孩子总是充耳不闻,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 当孩子犯错时,你是否常脱口而出这样的话语——“我早就告诉过你了吧?”“我就知道你肯定没好事。”“我都说了一百遍了,你怎么就不听呢!”“天啊,你怎么老是这样,到底要我怎么说你才明白!”然而,这样的话语一出,你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往往就此中断。 “我说的话,你总是不听。”父母满心委屈。 “你说的话,我根本不想听。”孩子满心抗拒。 亲子间最令人痛心的关系莫过于:你越爱,就越忍不住责备;而他越被责备,就越是不听。最终,彼此都埋怨对方“你不懂我”,两颗心逐渐疏远。 忠言逆耳:不仅听不进去,还伤了心 虽然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若不讲究批评的时机,不注意沟通的方式,不顾及孩子的情绪,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位打过无数官司的知名律师,曾愤愤不平地向育儿专家诉苦:“再复杂的案件,我都能梳理得清清楚楚,跟法官讲述得明明白白,让对方律师无言以对。但为何我就是无法说服家里这个七八岁的孩子呢?” 这位律师在职场上叱咤风云,却偏偏在面对自家孩子时屡屡碰壁。有一次,他忍不住动手打了孩子,孩子居然离家出走……这让他首次感到无力和沮丧。 育儿专家询问他:“每次谈话,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他回忆起那些暴怒的场景,回答道:“你看你,怎么又这样!”育儿专家模仿他当时的语气和表情,让他深刻体会到孩子为何不愿听他说话。 正面管教的创始人简·尼尔森博士曾说:“我们为何会有这样一个荒谬的观念,认为想让孩子变得更好,就要先让他感觉更糟?” 《关键对话》一书中也指出:要想说教有效,谈话的氛围比谈话内容更重要。当人们感到不安全时,要么沉默不语(拒绝交流),要么诉诸暴力(强迫对方接受观点)。一旦孩子的心门关闭,就会屏蔽父母的声音。这时,无论你说多少遍,孩子都听不进去,反而越听越烦躁。 如何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 学会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表达感受。孩子为何能与同龄人愉快地交流?因为他们有共鸣,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如果家长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说话,就不会被孩子排斥,对话就能继续下去。 忍住说教,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总是拿大道理来压孩子,多听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学会倾诉。这样,孩子才能以健康积极的心态与我们交流。 多用肢体语言,学会拥抱抚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此时父母只是一味训斥或质问,肯定会与孩子疏远。父母不妨抱抱孩子,或简单地一笑,用动作和表情传达出对他们的支持和关爱。 仔细倾听,平等对待。凝视孩子,用关心的目光让他们明白你在倾听。时刻注意孩子的表情和行为,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也能让孩子有更多被重视的感觉。 表达简洁明了,适当赞美。与孩子交谈时,要确保他们能听懂你的话。因此,最好用简短的句子,并不断重复,直到孩子明白为止。同时,恰当的赞美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兴奋剂和润滑剂。父母要恰当地肯定和欣赏自己的孩子,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增加他们对父母的好感。这样,孩子才更愿意与父母沟通和交流。 我们总认为孩子长大后就不再愿意听我们唠叨,但不知道孩子想听的并非是我们爱说的那些大道理。如果想让孩子放下戒备与我们畅谈心事,首先要学会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打破“聊天终结”的魔咒。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