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底,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一天,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一名身穿四个兜军装的干部在田里找到他,拿出一张纸说:“这是召回通知,限你在三天内按时归队。” 阎连科1958年出生在河南嵩县田湖村,说句实在话,条件真不咋地。农村娃嘛,除了上学就是干农活,割草喂牛羊,日复一日,看不到头。家里穷,父亲还有病,重担都压在他和姐姐身上,每天都很累。 从小,他就憋着一股劲,不想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想去大城市看看,想过不一样的生活。高考落榜,当兵成了唯一的出路。 16岁那年,顺利通过了体检和政审,他终于穿上了向往已久的军装,踏进了商丘军区20军59师的行列。 进了部队后,他发现梦想挺美,可现实挺残酷。农村出身,没啥正规训练,体能训练差点不及格。这对想晋升的军人来说,简直是重重一击。 毕竟,体能不达标,提干基本没戏。为了这个目标,他开始玩命训练,但效果不明显。还好,命运给他开了个小玩笑。 在新兵射击比赛中,他凭借好眼力,命中率高达96%,拿到了“神枪手”称号,还立了个三等功。他这下看到了升职的可能,于是更卖力地练射击了。 可这希望,就像昙花一现。领导发现,他更大的优势是写作,在部队里写写东西,比扛枪更有前途。他一琢磨,也觉得有道理,就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写作,记录军旅生活。 短短半年,我在省级报纸上发了六篇文章,创了咱们部队的先例,还受到师长亲自接见呢。眼瞅着提干在望,却又来了个神反转。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一堆立功的战士回部队了。 跟这些“大佬”比,阎连科那点“战绩”根本不够看。这下可好,政策改革加了“军校学习”这一条,他那点希望算是彻底没了。这打击,对他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 在部队奋斗了这么久,最后还是得灰溜溜地回家种地,怎么跟家里人交代?心里再不甘心,也只能接受现实。回到村里,父母没多问,但他自己心里过不去,每天早出晚归,把自己埋在田里。 三年时间,他像个“隐形人”一样,默默地和土地打交道。这三年,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但他并不知道,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命运这东西,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 当时阎连科在地里干农活呢,突然有个穿军装的干部过来,问他是阎连科不。他愣了一下,点点头。干部递给他一份文件,说是部队的召回通知,三天内必须归队。他当时就懵了,还有这种操作? 部队准备办文艺演出,宣传部门写的演讲稿不行,领导想起了他文笔好,就让他赶紧回来帮忙。他又穿上了那身军服,回到了久违的军营。他写的演讲稿,果然不负众望,拿了一等奖。更重要的是,他因此被提干,终于实现了当初的梦想。 这次经历,让他彻底明白了自己的优势所在,从此专注于写作,发表了大量军旅作品。阎连科的经历,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 从想逃离农村的穷小子,到怀揣军官梦的士兵,再到拿起笔杆子的作家,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高考落榜、体能不达标、提干政策改革,一次次打击,差点让他放弃。 他一直调整着方向,最后在写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与最初的梦想,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了和解。他曾经渴望的军官身份,最终也得到了,但这已经不再是他人生的全部。 写作,才是他真正的归宿。未来总是充满未知,谁也料不到明天会有怎样的变数。阎连科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 未来总是藏着未知,它可能给你带来好运气,也可能是个意外。不管怎样,你得坚守梦想,持续奋斗,这样才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他的经历,也让我们明白,梦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信息来源:《中国现代文学史》《军旅文学的发展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