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杨振宁来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眼见邓稼先情绪不错,杨振宁开玩笑地说:“你搞原子弹、氢弹,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听了邓稼先的回答,杨振宁当场呆愣在原地。 1985年,张爱萍将军在北平一次会议期间注意到了核科学家邓稼先的身体状况异常。为此,邓稼先被安排进行了医疗检查,检查结果在其尿液中检出了核辐射元素,这是由于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和实验导致的。进一步的诊断结果显示,邓稼先已是直肠癌晚期。 由于病情严重,邓稼先立即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尽管手术后情况有所控制,但他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此后邓稼先几乎一直住在医院中,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治疗。 在这一年中,他经历了三次手术,长时间的疼痛几乎让他难以忍受,疼痛治疗从每日一次注射杜冷丁逐渐增加到几乎每小时一次。邓稼先的病情触动了所有了解他状况的人。 杨振宁获悉这一消息后从美国返回中国看望邓稼先。在医院中,杨振宁询问邓稼先关于他为国家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的贡献得到了多少奖励。邓稼先告诉他,他个人的奖金总额仅为20元人民币。 在1964年和1967年,中国分别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尽管这两次试验为国家的核武器研发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当时国家经济困难,所有参与这些项目的专家的总奖金仅为一万元人民币。在这笔奖金中,邓稼先获得的是最高等级的奖励,即两次各10元人民币。 邓稼先成长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境相对优越,其父为我国现代美学的重要奠基人。虽然家族背景与文艺息息相关,邓稼先却自小展露出对物理科学的浓厚兴趣,这种热爱与日俱增。 1941年,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这一时期对他的学术影响深远。在那里,他接受了国内顶尖教授的指导,沉浸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把握每一机会扩展自己的学术视野。 大学学习期间,他表现出极高的学术追求和自律精神,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中。 大学毕业后,邓稼先返回北平,并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然而,他对知识的渴求远未满足,因此萌生了出国深造的念头。在完成国内的教职工作后,邓稼先前往国外留学,与已在国外学习的杨振宁的弟弟一同出行。 在国外,他以惊人的速度完成学业,仅用22个月便成功获得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全力以赴,不仅吸收了先进的物理知识,也锻炼了研究和解决复杂科学问题的能力。 尽管在国外有机会留下来继续深造,邓稼先选择返回祖国,响应父亲的教导,将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中。 邓稼先于1950年代初回国后,加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这个阶段,中国对于核武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邓稼先很快便被纳入了这一高度机密的研究项目。 在这一项目中,邓稼先与其他科学家一道,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尤其是在核物理的理论与实践领域。由于当时中国缺乏相关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邓稼先和团队只能依靠基本的计算工具,如算盘,来进行复杂的核武器设计计算。 1955年,邓稼先与许鹿希结婚,但由于工作的机密性,连他的家人都对他的具体职责一无所知。邓稼先被派往偏远的罗布泊地区,这里成为了他日后主要的工作场所。在罗布泊,他不仅要进行核试验的准备工作,还要教授和培训其他科研人员关于核技术的核心知识。 经过连续数年的努力,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邓稼先作为核心科学家之一,为此做出了关键性的贡献。 但是,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他长时间接触核材料和辐射环境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在后续的核试验中,由于防护措施不足,邓稼先在一次事故中接触了大量的辐射。 1979年,在一次空投试验中,有一枚原子弹因故障坠地并破裂。为了调查事故原因,邓稼先亲自参与了碎片的回收和分析工作。这次暴露于未被妥善控制的辐射环境中,加剧了他的健康问题。 邓稼先的贡献在他生前得到了一定的国家认可。1986年7月17日,他在病房内接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授予。遗憾的是,12天后,邓稼先因为大出血并且抢救无效去世。 多年后的1999年,在一个专门为表彰参与“两弹一星”工程的科学家举行的大会上,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代表他接受了荣誉奖章。 参考资料:祁淑英编. 《两弹元勋 邓稼先》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