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董竹君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对比图,从图可知:她中年打扮非常精致,晚年却极其

李满谈过去 2024-11-21 20:00:07

下图是董竹君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对比图,从图可知:她中年打扮非常精致,晚年却极其朴素。董竹君是民国少有的美人,她打小便非常讲究穿戴,为何到了老年时期,突然一反常态地“不打扮”了? 有人说:晚年的董竹君不再打扮,与那个时代有关。这个答案显然是错的,中国的确有一个普遍不打扮的年代,但那是改革开放之前,也就是80年代以前。改开后,很多人都打扮非常精致。而董竹君的朴素打扮,一直持续到她1997年辞世,可见,打扮朴素,是她自己的主动选择。 董竹君晚年打扮极朴素的真实原因是:她的本质不是资本家,而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这也是她后来仅收了4万元人民币(后补了1万多元),就将辛苦经营16年、估值达到十五万美金(折合当时黄金三千两)的锦江奉公的原因所在。 所以,董竹君晚年打扮朴素,实际也是在表明自己的革命者身份。 董竹君加入革命,是一开始便注定的,就像那句老话说的:“阿里山的神木能成为神木,不是一千年后才知道的,而是一发芽时就注定了。” 董竹君成为革命者,在她被卖入青楼那刻就注定了,而遇见革命者、四川督军夏之时,则是她的革命种子发芽的契机。 董竹君在青楼做清倌人(卖艺不卖身)时,一直在孟妈妈(妓院老妈子)的引导下拼命想要找“良人”,因为她上过学,她具备一定的识人能力,她甚至因经常听青楼的人聊天,而对“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她能在众多对自己示好的男人中,选择夏之时,正是因为他的革命者身份,最初,夏之时在她眼里就是“英雄”的形象。 董竹君是穷苦出身,她对和自己一样的穷苦百姓充满了同情,当她知道“革命”可以改变穷苦人的命运时,她的整个人就像被点燃了一样。 而董竹君的灵魂,也是革命的灵魂,且看:当年,她选择跟夏之时,并未让他花一分钱,而是用自己的方式逃出青楼。她还与夏之时约法三章:与我在一起可以,不过得答应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中,实际只有一个是为自己自身打算,其他两个都是为革命做打算:第一,必须明媒正娶,不做小老婆;第二,必须送自己去日本求学(为革命做准备);第三,从日本回来,必须让自己做他的贤内助(让自己进入革命队伍)。 回头看,董竹君愿嫁夏之时,全因为他的革命者身份。然而,后来的结果让他失望了,夏之时仅仅是贪恋权力,而并非真正的革命者。也是在看透了这些,并在婚姻里历经磨难后,董竹君毅然在29岁那年,带着四个女儿离开了夏之时,从此再未回到他身边。 后来的董竹君从未忘记革命,她与陈清泉结识,并陷入一段三角恋中,也多少因为陈清泉是革命者。而她后来创办锦江饭店后,更是直接将饭店变成了地下党联络处。期间,她多次申请入党,可因为组织认为她留在党外比留在党内作用大,所以一直让她做“党外的党员”。 以“党外党员”身份革命期间,董竹君救助过的革命者数不胜数,连郭沫若也曾因受她恩惠,而将她比作“漂母”;开国上将宋时轮也得过她的资助。 董竹君早已是革命者,因此,只要与革命相关的一切,她都会坚定地予以支持。也因此,当1951年初春,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等来到她家中,告知她现在党需要锦江两店搬到十三层楼扩充发展,以为党做更多工作时。董竹君十分高兴,飞快将两店全部甘心情愿、双手供奉了出去。 她还特地为此事写了两首诗词,一首为《追忆》,一首为《高兴》,以表达自己当时的喜悦之情。 当然,董竹君衣着朴素,也有另一层因素,那就是:锦江奉公后,她的收入骤减,她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她过以前那种较为奢靡的生活。 第三方面,董竹君连任了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的这一身份,也让她不得不以身作则地坚持与国家同甘共苦,以朴素面貌示人。 在今天看来,董竹君换下华服穿上素衣的种种,让后世看到了一个真正接地气的革命者,透过她晚年朴素的衣裳,世人将永远铭记她除了锦江创始人之外的身份:中国革命者。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