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投入超百亿元坚持非盈利李书福认为职业教育要“产教融合”

钱江晚报 2024-11-21 20:19:07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范国飞赵瑛

“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国之大计,吉利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坚持非营利办学。”

在11月21日举行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分享了吉利如何发挥产教融合优势,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径。

李书福认为,吉利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产品质量可靠,品质、服务受人尊重,其中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就是产教融合。重视包括技师、技工在内的各类职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是吉利企业从小到大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吉利30年教育投入超100亿元

吉利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教育史。1997年,吉利进入汽车行业,是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当时国内汽车产业人才匮乏,企业十分缺乏汽车制造的技能型工人、基层技术骨干、一线关键岗位工程师,人才问题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解决汽车制造一线关键岗位人才稀缺的困难,吉利另辟蹊径,设置了一条办学路径,即产业基地建在哪里,学校就办在哪里,形成了“左厂右校”的校企互通模式,这个模式至今还发挥着非常特别的职业人才培养功能。

30年来,吉利和上下游战略伙伴已经向吉利院校开放了超过30个大类、300种职业岗位,覆盖了吉利院校大部分专业,并与吉利院校共建20多个现代产业学院。

跟一般校企合作不同的是,吉利会将企业真实案例编入课程和教材,通过高仿真企业生产一线应用场景打造实验环境,将企业实际业务操作运行平台布署到院校实验室,学生的课程作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的比例越来越高。相关毕业生进入吉利,就能获得三星员工的起点。

截至目前,吉利在教育领域投入资金超100亿元,共建有吉利学院、三亚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本专科高校,在校生九万余人,打通了从中高职教育到应用型本科教育、再到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职业化人才培养的通道,已培养了近20余万毕业生,80%进入全国相关行业就职,为汽车产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汽车产业已走出中国,走进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为了确保吉利汽车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吉利专门成立了致力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国际合作的人才发展集团。现在,吉利已在马来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通过数字化建设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合作院校和合作项目。

吉利通过自建的“芯位教育”线上平台作为纽带,与亚洲及其他地区建立起更多职业教育的合作,培养新时代科技型职业人才。去年在东盟已有十多所院校使用“芯位教育”平台。未来,吉利人才集团将扩大“芯位教育”在境外高校的合作规模,开放吉利职业教育资源与世界各国共享。

李书福坚持非盈利办学

在三亚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李书福曾谈到一件让人不可思议的往事。当年创办学校时,他找到三亚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主动提出把政府配给吉利的500亩房地产用地变成教育用地,“原因就是我们要把三亚学院建设得更好,让三亚学院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起来,它需要一定的规模”。

实际上,三亚市政府配给吉利集团500亩房地产用地,让吉利通过开发房地产获得一定的利润,目的是支持吉利集团办好三亚学院,让吉利在办好民办大学过程中能获得“合理回报”。没想到李书福“不领情”,主动要求将能赚钱的地块,用于扩大三亚学院的办学规模。对于吉利而言,办教育是发自公益之心的。

李书福在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再次强调,教育是公益性慈善事业,一定要长期坚持,把好事办好,把公益性慈善事业做成千秋大业。

李书福认为,职业技术教育要基于校企各自资源的有效融合,高效协同。职业技术教育要做好校企各自机制上和结构上底层逻辑的梳理,院校要弄懂企业的经营逻辑,企业要理解院校的学术逻辑,供需双方相互靠近、紧密合作,空间相互利用,科研相互借力,人才贴近培养,形成“产教通”稳定的人才梯队和合作文化,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要精准投入,教育是公益事业,但再怎么优化资源利用也要额外的许多投入。

目前,吉利正在创新建设职业技术教育“三个校园”,分别是“跨界校园”,通过院校与企业之间空间、资源、机制的重塑,更好地发展绿色可持续的职业教育;“跨区校园”,通过产教融合机制和线上教育平台,整合国内外不同区域的校园资源,更好地发展友好亲密的职业教育;通过AI赋能的智能体教育,建立线上智能体与线下实体各自独立且相互支持的“并行校园”。

“‘三个校园’建设可以更好更快地推动技术领先的科技型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欢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及企业加入吉利创新的‘三个校园’建设中来。”李书福表示。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