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的某天,一个年轻小伙敲开了陈赓妻子傅涯家的大门,傅涯刚开门,对方就开口道:“傅涯阿姨,我是陈赓的儿子啊!”这句话让傅涯有些不知所措,那么这个小伙是不是陈赓的儿子呢? 1946年的太岳军区,秋风送来了丝丝凉意。傅涯正在院子里晾晒衣物,怀里抱着刚满一岁的小儿子。 门外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位交通员带着两个年轻人站在门口。交通员是傅涯见过的,另外两个人她却从未见过。 女孩看起来二十四五岁,男孩大约十七八岁的样子。两个人的穿着都很朴素,但是举止有礼,看得出来是受过良好教育的。 傅涯放下手中的衣服,将孩子抱稳了些。她仔细打量着眼前的两个年轻人,觉得他们的五官有几分相似。 "傅涯同志,这是从上海来的。"交通员简单介绍了一句,就匆匆离开了。 那个十七岁的男孩站在门口,略显拘谨地说:"傅涯阿姨,我是陈赓的儿子,我叫陈知非。"这句话像一块石头,突然砸进了平静的水面。 傅涯愣在了原地,脑子里闪过无数个念头。她和陈赓结婚三年,从未听说过他还有这么大的儿子。 站在一旁的女孩赶紧解释:"我是王璇梅,是知非的小姨。"她的声音很温和,带着浓浓的上海口音。 傅涯回过神来,连忙请他们进屋。她将自己怀里的小儿子放在摇篮里,给客人倒了茶水。 屋里一时陷入沉默,只有茶水的热气在空气中缓缓上升。陈知非低着头,不时偷偷打量着这个家。 墙上挂着几张照片,其中有一张是陈赓穿着军装的照片。陈知非的目光在那张照片上停留了很久。 王璇梅从包里拿出一个布包,里面包着几张发黄的照片。她将照片递给傅涯,轻声说:"这是知非小时候和他妈妈的照片。" 傅涯接过照片,看到一个年轻女子抱着婴儿的合影。照片虽然有些模糊,但那温柔的笑容却很清晰。 照片背面写着日期:1929年。那一年,陈知非刚刚出生。那个年轻女子就是王根英,陈赓的第二任妻子。 这时,院子里传来脚步声。陈赓从外面回来了,他刚参加完一个军事会议。 "快看看谁来了!"傅涯对着门口喊了一声。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不知道是因为激动还是紧张。 陈赓和王根英的相识要从1923年说起。那一年,共产党在上海开办了工人夜校,年仅17岁的王根英在怡和纱厂做工,同时参加夜校学习。 陈赓是夜校的临时教员,他的课讲得生动有趣。王根英很快就接受了革命思想,投身工人运动。 1927年,他们在武汉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新婚后不久,为了革命工作,两人就分别奔赴各自的战场。 1933年,形势越发严峻。陈赓担任中共特科情报科长,工作极其危险。 为了孩子的安全,他们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四岁的陈知非被托付给外婆照顾。 从此,陈知非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外婆家住在上海稻朋路,生活并不富裕。 七岁那年,陈知非就开始当报童补贴家用。每天凌晨四点,天还没亮,小小的他就要去领报纸。 到了街上,他扯着嗓子叫卖,要卖掉五十份报纸才能赚回本钱。大一点后,他又开始在街头擦皮鞋。 1939年3月8日,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传来。王根英在执行任务时遭遇日军,为了抢救党内重要文件和公款壮烈牺牲。 那时的陈知非才十岁,还不知道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他只是日复一日地等待着,等着父母来接他。 1941年,日军的铁蹄踏破了上海的宁静。陈知非跟着外婆一家逃难,辗转各地。 他们的祖宅被日军的炸弹夷为平地。外公在颠沛流离中郁郁而终,一家人只好在郊区租了一间旧房子。 在这期间,陈赓一直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儿子的下落。但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陈赓终于通过地下党组织打听到了儿子的消息。他立即托人带信给陈知非的舅舅。 信中,他请求舅舅能把孩子的照片寄给他。看到儿子的照片,陈赓马上安排交通员护送陈知非和小姨王璇梅来太岳军区。 这一路上,他们辗转了十几个地下交通站。终于在这个秋天,到达了太岳军区。 陈赓快步走进院子,看到了那个穿着朴素的少年。在看清少年的面容那一刻,这位经历过无数战场的将军,眼里立刻涌出了泪水。 父子相认的场面很简单,却饱含深情。陈赓紧紧抱住了阔别多年的儿子,仔细打量着他的样子。 "长得真像你妈妈。"陈赓说着,伸手摸了摸儿子的头。这一刻,傅涯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这对失散多年的父子。 晚上,陈赓特意安排儿子和自己睡在一个房间。父子俩躺在炕上,说了很多很多话。 陈赓向儿子讲述了王根英的故事,讲她是如何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上,会场上还挂着王根英的照片。 1952年,陈知非从华北大学理工学院毕业。他被分配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开始了他的技术生涯。 在工厂里,陈知非继承了父母的革命精神。他勤奋工作,刻苦钻研技术,很快就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后来,他被调到中国航天工业部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他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